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物理考试说明附题型示例
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
制定《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中物理部分,是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制定的。本说明对安徽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物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试要求予以解释,并选编题型示例,为高考命题提供依据,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考核目标与要求
物理学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习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和体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阐明相关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二)
应用能力
强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楚其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建立物理模型;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和各种资源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进行表达分析。
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密切。高考试题的解答,不仅对几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等有一定的要求,对极限、微元等思想方法也有初步的要求。
(三)
实验与探究能力
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收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表达等。
能独立完成附表(物理学科考试范围和要求)中所列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合理地选择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
1
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包括进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与之相关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2012年版)》中物理部分的要求和安徽的实际情况,物理学科考试内容包括物理1、物理2、物理3-1、物理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和物理3-4(机械振动、机械波、光)、物理3-5(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其中物理3-2、3-4和3-5模块内容的分值占物理试题分值的20%左右。具体考试范围和要求详见附表。
附表所列出的各个模块的内容可以单独成题,也可以根据中学物理教学要求合理地综合成题。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附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其含义如下: Ⅰ表示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表示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例如,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在附表要求栏中的要求是不同的,弹性势能的标记为Ⅰ,重力势能的标记为Ⅱ。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对弹性势能只要求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弹性势能与物体本身以及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在形变消失即恢复到原来形状的过程中,弹性势能会释放出来,不要求运用关系式Ep?12kx进行计算;对重力势能的要求2是必须知道其数学表达式,并能通过计算重力做的功来确定重力势能的变化。
虽然用Ⅰ标记的知识一般限于定性要求,对应这部分知识的考查要求一般不涉及定量计算,但是在各种题型中都有可能涉及该标记的知识,只是对该知识的考查要求仅限于Ⅰ所标记的要求。
附表 物理学科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1 主 题 内 容 要 求 说 明 2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位移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加速度 Ⅰ Ⅱ Ⅱ 匀变速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Ⅱ 自由落体运动 重力、弹力(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和胡克定律 Ⅱ Ⅰ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Ⅱ 动摩擦因数) 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与分解 Ⅰ Ⅱ 要求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进行计算 包括共点力平衡的分析与计算 牛顿运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动定律 超重和失重 物理2 主 题 内 容 Ⅱ Ⅰ 要 求 删去 说 明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Ⅱ 抛体运抛体运动 Ⅱ 动与圆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Ⅰ 周运动 向心加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离心现象 万有引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力定律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Ⅱ Ⅰ Ⅰ Ⅱ Ⅱ Ⅰ Ⅱ Ⅱ Ⅱ Ⅰ 变Ⅰ为Ⅱ 删去 不要求运用关系式Ep?12进行计算 kx2 3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物理3-1 主 题 静电场 内 容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静电现象的解释(摩擦起电、静电感应) 点电荷 库仑定律 静电场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 电场线 电势能、电势、等势面 电势差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常用的电容器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示波管 恒定电流 导体中的电场与电流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阻的串联、并联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功率、焦耳定律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分布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Ⅱ 要 求 Ⅰ Ⅰ 说 明 Ⅰ Ⅱ Ⅰ Ⅱ Ⅰ Ⅰ Ⅱ Ⅱ Ⅰ Ⅱ Ⅰ Ⅱ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变Ⅰ为Ⅱ 删去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