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3.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4.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有什么影响?
5.董仲舒对儒学宗教化起什么作用?
6.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什么地方?它对中国文化
7.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 8.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9.为什么说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 特征?
10.为什么说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11.什么叫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什么影响?
12.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一审美观念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五、名词解释题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 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 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8.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12.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命题是仆L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得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 五、简答题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哪几种?
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有什么特点?什么叫整体思维?
答: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易经》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这种结构布局有什么意义? 答:《易经》的结构布局,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爻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卦爻辞附着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 4.《吕氏春秋》的思维体系如何? 答:《吕氏春秋》是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糅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 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5.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一种重领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答: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一地一人”的系
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所谓“直觉”,就是对天地人、万物的诸般现象去进行观察;所谓领悟,就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去
领会;顿悟。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 ’ 6.什么叫类比思维?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有什么特点?
答: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这种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7.什么叫“观物比德”?它属于哪一种思维模式? 。 答:所谓“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它属于类比思维的模式。 8.什么叫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来源如何?
答: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9.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答:老子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平正统一;二是利而不害,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 10.《易》对事物转化的规律是怎样概括的? 答:《易》总结的事物转化(即对立物变化)的规律有三条:一是相反而相成;二是“生生”与“日新”;三是“趣时”,是指天地万物都是自 然地顺应四时的节律而变化。
11.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方面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各观点的提出者是谁? 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二是“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三是“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 12.“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有: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 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13.“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有什么负面影响? 答:“天人合一”观念对我国文化及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向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②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③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④“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14.什么叫“中庸”?什么叫“中和”?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中庸”意为“中(执中、用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长短、高低、大小、先进与落后等)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1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是一个怎样的问题?
答: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16.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的主要有哪几种说法?其代表人物各是谁?
答: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①“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②“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③“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④“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王阳明;⑤“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17.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有: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②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③“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8.为什么说“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呢? 答:“知行合一”说要求人们既要认识“天道”、“人道”,又能在生 活中实践“天道”和“人道”。而“人道’’本于“天道”,所以如能做到认识并实践“天道”,也就是认识与实践了“人道’’了。人要“知”与“行”,就必须和“天”认同;“天”与“人”是相通、相合的,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19.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社会影响较大的有哪几种?
答: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2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有: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21.道教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建者是谁?
答: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形成的。它的倡导者、创立者为东汉时期的张道陵。
22.道教的信仰特征是什么?
答: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 2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24.道教对哪些文化领域有影响?答: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有影响。 25.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答: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26.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苦、集、灭、道”。 27.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是“菩萨”之道;小乘佛教则是指坚持“四谛”等原有教义、重于自我解脱的教派。
28.佛教是什么时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怎样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的?
答: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人中国的。佛教传人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条件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遂演变为中国化的佛教。这一演变过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唐宋之际,佛、道、儒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之间的关系,也由魏晋时斗争激烈,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又推动了三教在思想上的合流,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9.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
答: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自悟”,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30.孔子的伦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核心是什么7.
答:儒家的创始人孑L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
31.孟子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有哪些发展?
答: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①孟子将孔子的“三母德”(“仁、义、礼”)发展为四母德——“仁、义、礼、智”;②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③孟子为“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规定了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即所谓“五伦十教”。 32.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答:董仲舒的“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3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①仁爱孝悌;②重义轻利;③谦和礼让;④真诚有信。 34.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①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②强调教育的必要性;③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35.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把“明德”发扬光大,使自己始终要保持向善之心;要求人们将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要求人们不懈地提高自身修养,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6.《大学》提出的教育的八步骤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大学》提出的教育的八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就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卞的教育程序。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修身”是中心环节、关键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37.中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的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教育家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有: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③学思结合;④教学相长。 38.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有:①文学艺术;②戏曲;③音乐;④舞蹈;⑤绘画;⑥建筑。 39.中国古典舞蹈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40.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有:①追求神似,注重意境;②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③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41.中国古代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有:①以木结构为主,这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②左右对称;③具有强烈的人文性。 4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产生了哪些重要命题?
答:关于古代文学艺术的致用精神方面的重要命题有:①诗言志;②文以载道;③乐以教化。 43.中国古人在长期艺术审美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东方特色的审美观念,其中主要的有哪些?
答: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主要有:①中和之美。即: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②尚意追求。即:重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把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和“神韵”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③尊崇自然。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崇尚大自然,赞美大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二是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
五 、论述题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文化及其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其正面影响有: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例如: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宽容,佛家“普度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②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 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③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诚明合能”中的“诚”,是“天”在“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
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合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②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
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③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④“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 答: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是指认识“天道”、“人道”;“行”是指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实躜伦理道德。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3.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
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以西周的宗教为例,西周的统治者把先王祖灵与天帝配合起来祭祀,用以表明天帝是周王室的保护神,周王室与天地有特殊的关系。为了保持天帝特殊的神性,规定除了王室,他人无权祭祀天帝。周代统治者还利用天命迷信和上帝的威力整饬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要求以敬天、保民、保命来约束自己。又如,殷商统治者掌握神权,主要是用来对付其统治下的
人民和奴隶。殷商的奴隶不能祭祀上帝,也无法进行龟卜,他们受到统治者散布的上帝崇拜、天命迷信等说法的愚弄,往往自卑而驯服。 4.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集中表现是什么?它对中国文化 有什么影响?
答: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或倡导方便法门,或宣传圆融无碍思想,或以性净自悟为宗旨,都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道教的《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太上灵宝元阳妙经》等经 典就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也都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
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唐代吴道子的绘画,乃至平话、小说、戏曲、民间文学,也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5.董仲舒对儒学宗教化起什么作用?
答: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选取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列,将诸子百家一律罢斥,使儒学从此取得独尊地位。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由《易经》的阴阳学与战国以来盛行阴阳五行学融合而成。董仲舒认为,天地的精气合起来成一,分开来成阴阳,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时,配列东南中西北此五方成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
阴阳统一于天,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样,也有阴阳五行,人是天之副,与天合而为一。董仲舒由此得出结论:“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依据这一结论,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公羊学随之彻地阴阳五行化。这在董仲舒学说中是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部分,由此而使儒学走向迷信与神学,完全地宗教化了。 6.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宋明理学是儒、佛、道融合造就成的新儒学,它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宋明理学摄取的佛教思想,主要是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儒家本来是讲心性的,隋唐佛教把儒家的心性学说佛性化、本体化,从而形成了佛教特有的心性理论。他们认为,人的本体即是人自身的本性,把本体论和心性论统一起来讲求佛性,就有了成佛的根据。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人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
佛性理论,因而带有明显的宗教功能。再者,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此而提出的修行方法便是由“修心养性”转向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理学家们强调与实行的“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居敬”,“戒惧、慎独”即是如此。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功能灌注于其中的。
7.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①仁爱孝悌;②重义轻利;③谦和礼让;④真诚有信。此外,尚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思想、旧文化,诸如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以权谋私,见利忘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懂礼貌,
不讲信用,奢侈腐化,贪污受贿等。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非常必要的,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8.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
答: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土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与其说儒家
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不如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仁爱礼让、真诚有信、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毅顽强、重义轻利、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身处逆境而固守节操、好学自强、严于律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我们的理想人格应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不谋私利、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那些可以作为 效法榜样的人。
9.为什么说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答: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或比《诗经》较早的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诗经》的各篇原来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的划分也正是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反映十五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京都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颂是一种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是边歌边舞的。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诗、乐、舞三者特别是诗与乐密切结合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影响是深远的。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唐五代和宋代早期的词,元代的散曲、杂剧、南戏以及以后的戏曲,都是诗、乐、舞或诗与乐密切结合的。 10.为什么说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答:我们说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指在建筑物中寄 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 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 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
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地位的尊卑。如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其中皇帝 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所有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这种带有礼制性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 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记》中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教礼 制在建筑上的物化。古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 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 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
用“山节藻税”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11.什么叫中和之荚?中和之荚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和之美的审美观
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条,束缚了作家的思想,限制了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使得古代艺术的感染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是历史时代局限的必然结果。 12.尊崇自然的审荚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一审美观念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答:崇尚自然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绘画、诗歌、山水游记都有较大的影响。庄子把自己心目当中的理想音乐描绘成“天籁”、“天乐”,就是指的秉承天然元气的自然之乐。追求纯真自然,反对雕琢矫饰,是道家共同的审美风格。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山水自然之美成了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无论诗歌还是
绘画,都把自然美景作为描绘的重点,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从此盛行起来。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并将自己美好的心灵影射在自然景物之上,虽所用语言平淡质朴、不加藻饰,所写景物真淳自然、·寻常可见,但由于作者“以心托物”,从而使散缓无奇的景物
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情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直到今天,自然美仍然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国艺
术审美观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第六章 六、名词解释题 1.语言崇拜 3.对偶 5.回文
7.书写单位 9.异体字 2.避讳 4.顶真 6.析字
8.汉字的基础构件 10.字谜 六、简答题
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哪里? 2.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文字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4.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点? 5.汉语有哪些特点? 6.汉字有什么特点?
7.中国人的语言观念包括哪些方面?
8.否定派对汉字全面否定的理由是什么?
9.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10.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什么风格特点?
11.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实际的畸形教学?种脱离语言 12.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3.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主要有哪些? 14.字谜有什么作用?
15.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为什么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3.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4.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什么重要作用?
5.为什么说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 6.什么叫避讳?举例说明通过汉字进行避讳有哪几种方式? 7.早期的汉字崇拜是怎样形成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8.为什么说20世纪后期关于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9.从古至今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的情况如何?
lo.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是怎样体现的? 11.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六、名词解释题
1.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2.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4.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5.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6.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7.书写单位:指书写汉字的最小单位,如楷书的“一”、“I”、 “/”、“、”“刁”等。
8.汉字的基础构件: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 9.异体字: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如“泪”和“淀”就是异体字。
10.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统治和专制。 六 、简答题
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哪里?
答: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 2.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答: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语言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期存在。
3.文字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个是语 4.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点?
答: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浯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语文平等对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5.汉语有哪些特点?
答:汉语的特点有:①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②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③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6.汉字有什么特点?
答:汉字的特点有:①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②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一语素文字。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③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7.中国人的语言观念包括哪些方面?
答: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 8.否定派对汉字全面否定的理由是什么?
答: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
9.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重新评价汉字;第二,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10.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什么风格特点?
答: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是:①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②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③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11.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
答: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之所以说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首先是因为它对于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把一成不变的八股作为写文必须遵守的程式,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这就无形中使人们的思想陷入僵化,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12.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文字无疑是民俗传承661具;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文字本身又是重要的民俗事象,各个民族都会利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形成一定的民俗事象。 13.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主要有哪些?
答: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对联、预言和字谜、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等。 14.字谜有什么作用?
答:字谜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人们经常把熟悉的诗文、故事做成谜面,来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字谜是一种智力活动,在猜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使大脑得到锻炼。
15.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名与字的联系和姓与名的联系两方面。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答: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语言,人类才可以相互交流,才可以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的人。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
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文化不仅对语音有影响、对语法有影响,尤其对词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为直接,词汇常常会因社会生活和社 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为什么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答:我们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或叫“事类”),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在产生文字之前,人类已经有了记录思想的需要,并创造了契刻记事、结绳记事等方法。当人类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以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结绳记事等方法已不敷使用,于是有了创造文字的需要,文字也应运而生了。文化的不断发展,又对文字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就促进文字的不断发展。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字都
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文字特点形成许多文化事象。如汉民族根据汉字可拆可合的形体特点,造成特有的字谜游戏和姓氏避讳中的缺笔避讳;根据汉字二维构形的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这些由文字直接衍生的文化事象,使文字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3.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
答: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语言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期存在。我们说语言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是因为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人类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传承,都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如人类的生产经验是世代发展的,这种发展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靠语言的世代传承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生产经验的积累要少得多,发展要慢得多。再如汉语方言众多,这给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曲艺的形成、发展和极大丰富提供了条件。这就说明语言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对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4.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例如,历代古书的失传非常严重。孔子整理和研究“六经”—叫诗》、《书》、\》、《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代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五经”,我们今天已无法系统了解
《乐》的内容,这说明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文字的记载使文化交流更为便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