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共三部分。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
【课时安排】
建议14课时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9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设计意图]: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修改建议 10 2.4:1.6 60:40 15:10 310 =2.4:1.6 60:40=15:10 2.4:1.6=60:40 32.460 = 401.6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出示: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路程(千米)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因为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
30
2 80 5 200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
31
师边问边改写成:80200 = 25“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设计意图]: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5:
10 =2.4:1.6 60:40=15:10 2.4:1.6=60:40 32.46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401.6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解比例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