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迎考及解题方法
2014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迎考及解题方法
第一部分 下一阶段复习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抓住重点,强化记忆
抓基础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抓好了记忆,就一切皆有可能,否则就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时间非常紧张,学生花在政治学科上的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就必须更好的引导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按考点的能力要求,精编考点知识;把教材中的易混易错知识按课、单元或教材进行集中归类编写,进行易混、易错知识的集中强化训练;在考点范围内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框架结构的梳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记忆的效率,保证选择和判断题的得满分主观题基本得分;考前全面回归教材,对提高部分考查知识较为细致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的解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要切实抓好对重点考点的课堂集体默写和当堂背诵,课后对重点学生进行默写、背颂,将默写进行到底。在考试前,宁可少讲一点,少做一点练习,也要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回归教材,强化记忆。 强化基础性,还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脱离教材,关键看谁做得更到位、更实在、更精细、更有效、更认真。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位就是不平凡,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奇迹。
二、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一些大市的模拟题,从中寻找一些有用的信息
对考点的研究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要比较研究近三年考过的知识点。研究题型的变化,了解关注重点。从考点或知识点入手进行知识整理,梳理知识体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全面进行复习。整理和梳理基础知识,将水平测试作为小高考复习的第一步,是提高小高考复习质量的打下基础。要把握五点。即要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在这一阶段要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热点熟练。参照《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中的考点,罗列基础知识。重视抓好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将了解、理解、运用的知识有侧重点讲解,力求将《考试说明》中的各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挑选基础练习时,以基础题和易错题为主,部分题目来源于2012年真题和大市模拟题。 能总结出高频考点和今年可能命题的考点。 三、重视解题方法
技巧培训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极为重要的环节。2012-13年的试题考察的知识点和题的难易度有一定的变化但题型基本稳定。可以归纳答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巧。如审题技巧包括审材料,审设问,审题眼,审答案。特别强调:对于材料,要深入挖掘,解读出它蕴涵的全部信息,并找准与教材和时事的切入点,从而规范设计试题答案。并注意适度关注热点掌握知识重点。
主观题一向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从历次考试的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在作答主观题时思路不清、不知如何组织答案、不会分析材料、不知如何把材料和理论知识有面地结合起来、不会审题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最后时段的教学中要重视讲解解题方法、总结归纳答题方式,消除学生对主观题的抗拒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选择题则强调找出关键词解题,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解题方法。在近三年的江苏小高考主观题和大市模拟题中,精心选择题目作为典型例题,反复讲练,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江苏小高考主观题的命题特点和答案组织方法,并以此为范本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
四、做好优等生、目标生、临界生、特困生的分类教学和指导工作
依据近几次阶段考试以及市期末调研考试中学生的语数外以及政治成绩对应情况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类。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激励他们要高度重视水平测试。其次进行分类指导,目标生争取冲A,临界生达B,特困生力争无D。每位老师落实到个人,负责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做好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帮扶工作。 同时要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对于基础比较好的优等生在不放松基础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确保能达到A级要求;对于目标生和临界生要在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下,加大训练量,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于特困生就要以基础为主,检查他们对考点的掌握情况。
五、整理好时政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对时政的整理要重点突出,同时要相对的细致一点,力争时政题不失分。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整理成提纲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 六、严格进行规范答题的训练
对学生的答题思路、用语、书写等要严格按高考的要求进行。条理要清晰、要用教材语言,对
1
使用个人语言的学生要给予提醒和警告、对书写不认真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跟踪,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第二部分 学业水平测试解题策略建议
一、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1、微观:分分必争 考点逐一过关;练习不留盲点。
2、宏观:设定合理目标,规划考试时间 目标:90分。66+25;时间分配:25+30+20。 二、把握好解题的共性与个性
(一)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 【题型特点】
1、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二是在四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即最佳选项);三是组合型选择题。
2、呈现方式: 漫画、图表、名言、诗句、材料 【一般步骤及方法】 1.准确把握设问的规定性 (1)规定知识范围。 如“从经济上讲”“体现的哲理是”“哲学依据是”“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或其中某一板块甚至细致到某一知识点。(2)规定题干和选项的逻辑关系。 “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说法”等作性质上的限制“根本上”“本质上”“主要说明”等作范围、程度上的限制 “这样做的原因是”“这样做的影响是”等考查材料背后的因果联系 “有利于”“这样做的危害”等对作用进行定性。 2.阅读、理解、挖掘材料
(1)准确,就是把握材料的特定内容,不能多也不能少。(2)全面,就是完整地把握材料。 (3)深刻,就是透过材料反映的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抓住根本内容,不被表面的现象迷惑。 3.审读选项,慎重选择 (1)排除法。排错法;排异法;排重法。(2)比较法。即在有多个选项都符合题意的情况下,根据全面性、深刻性原则,通过比较选择最佳选项。 (二)解答文字题的一般方法 【审题三步骤】 ——审设问、审材料、找论据
1、审设问 ①看“对什么问”,即对材料中的哪一个部分发问。②看“在什么范围内问”,即明确限制的知识范围。 ③看“问什么问题”,找准设问的方向
2、审材料 科学合理地划分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重点词句,概括出每个层次隐含的观点;找出每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归纳中心思想。
3、找论据 就是把审设问和审材料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与当前的时事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答题规范】①观点要鲜明,把主题句放在前面,主题句和关键词一定要准确;
②条理清楚,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③观点与材料统一,即材料中的什么事情体现什么知识点,要简明扼要;④看分下笔,看分组织答案要点。 三、主观题的常见类型及解题方法
近四年学测试卷的题型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41-1 体现类 体现类/图表类 体现类 体现类/图表类 -2 原因类 措施类 原因类 体现类 42-1 体现类 意义类 措施类/图表类 体现类 -2 体现类 43-1 原因类 -2 意义类 -3 其他 体现类 原因类 原因类 措施类 意义类 评析类 原因类 其他 启示类 意义类 体现类 其他 (一)、体现类 【题型特点】
材料经过筛选和加工,往往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需要学生准确与课本的理论观点相对照。
2
考察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对材料信息分析归纳,从中提取观点,以学科语言进行表述。
常见的设问:“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材料是如何体现什么道理的”,“运用什么道理分析材料”等。 【典型例题】
(2011年41题)2011年2月,鉴于利比亚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海陆空联动,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有序的撤出了3.5万多中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公民行动。这次撤离行动取得成功,取决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得益于我国多年来的成功外交:
◇ 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得人心,朋友多。
◇ 我国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题对策】
1、抓住设问范围指向性。如“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或者某一具体观点、制度、政策等,准确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抓住设问的规定性。“如何体现”四个字,意味着应该从材料与知识的结合来作答,体现“怎么做”。“体现了哪些道理”,需要全面思考,罗列观点;“体现了什么观点”需要找准原理,不能罗列。
3、材料和原理相结合。从材料中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二)原因类 【题型特点】
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某种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常见设问: “为什么” 、“必要性”、“合理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等。 【典型例题】
(2010年43题)针对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侵权、隐私、责任等问题,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议案。上网者在参与网络论坛、电子商务等活动中,是否必须以本人真实姓名注册、登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是否赞成网络实名制”为主题召开辩论会,请你参与其中。
? 正方:我方赞成网络实名制。它可以防止网络自由的滥用,这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 反方:我方反对网络实名制。它限制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会影响公民对政府的监督。 (1)请你站在其中一方的立场上参与辩论,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论证本方的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
正方:我赞成。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利,但公民在行使自由权利时,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网络实名制能够有效防止公民滥用权利,不履行义务、不承担责任而侵犯他人权利,因此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解题对策】
第一,关注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 两个角度。必然性是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方面寻求原因。必要性是从现实意义、作用角度寻求原因。 第二,根据题目和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正反两面结合。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四,有序解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三)意义类 【典型例题】
(2010年42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到经济实惠的小餐馆去吃饭,到农贸市场去买菜,到家门口的
3
小店去买生活用品……为我们提供这些方便服务的往往是活跃于城乡的“草根经济”群体。 “草根经济”以小型企业、微型企业(10个雇员以下)、城乡个体工商户、创业者等为主体,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过去我国强调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草根经济”得到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城乡经济注入了活力。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发展“草根经济”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草根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利用分散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题对策】
1、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时,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2、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3、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四)措施类 【题型特点】
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怎么实现……”设问。
指定特定的行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某机关、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没有指定主体,也需要分别考虑)。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思路开阔,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办法或措施。 【典型例题】
(2010年41题)材料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与参加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图表略) 材料二: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又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如今,逢年过节,不同民族的子女们都会回家团聚,围在老人身边……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感受到我国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2)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破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言行作斗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其他民族群众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解题对策】
1、落实主体。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2、“三联系”分析对策。
一是联系教材,寻找教材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二是联系材料:材料中是问题或困难的,要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材料中是经验和教训的,要对此加以概括总结,纳入答案。
三是联系时政,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辩析类 【题型特点】
辨是指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分析说明。
能够深入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反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