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岩体力学习题及答案1---副本
岩石体内开始出现微小裂缝的过程,称为初裂。
二、简答题
(1) 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变形曲线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如图所示: σⅠooσⅡoσⅢεεεσⅣoσⅤσⅥ 根据米勒的试验结果,岩石变形曲线的主要类型有以εoεoε下六种:类型Ⅰ表现为近似于直线关系的变形特征,直到发生突发性破坏,且以弹性变形为主。类型Ⅱ,开始为直线,至末端则出现非线性屈服段。类型Ⅲ开始为上凹型曲线,随后变为直线,直到破坏,没有明显的屈服段。类型Ⅳ为中部很陡的“s”形曲线。类型Ⅴ是中部较缓的“s”形曲线。类型Ⅵ开始为一很小的直线段,随后就不断增长的塑性变形和蠕变变形。
(2) 图示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变形的全过程曲线,说明各特征点的位置和意义,简述岩石变形各阶段及其机制。. σεvdεDCCⅢⅣLεⅢⅡBAⅠAⅠ压缩BⅡo扩容ε 17
答: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变形的全过程曲线如上图所示:
(Ⅰ)孔隙裂隙压密阶段(OA),试件中原有张开性结构面或微裂隙逐渐闭合,岩石被压密,形成早期的非线性变形。
(Ⅱ)弹性变形至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AC段),据其变形机理又可细分弹性变形阶段(AB段)和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BC段),弹性变形阶段不仅变形随应力成比例增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可恢复的弹性变形,B点的应力可称为弹性极限。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塑性变形,试件内开始出现新的微破裂,并随应力增强而逐渐发展,当荷载保持不变时,微破裂也停止发展,这一阶段的上界应力(C点应力)称为屈服极限。
(Ⅲ)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由于破裂过程中造成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外荷载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发展,并在某些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新分布,其结果又引起次薄弱部位的破坏,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试件完全破坏。
(Ⅳ)破坏后阶段(D点以后阶段):岩块承载力达到峰值后,其内部结构完全破坏,但试件仍基本保持整体状,到本阶段,裂隙快速发展,交叉且相互联合并形成宏观断裂面,此后,岩块变形主要表现为沿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试件承载力随变形增大迅速下降,但并不降到零,说明破裂的岩石仍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3) 简述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的试验方法、过程、
18
和资料整理。
答:试样大多采用圆柱形,一般要求试样的直径为5cm,高度为10cm,两端磨平光滑,在侧面粘贴电阻丝片,以便观测变形,用压力机对试样加压,在任何轴向压力下都测量试样的轴向应变和侧向应变,设试样的长度为 l,直径为d,试样在荷p作用下轴向缩短Δl,侧向膨胀Δd,则试样的轴向应变为:εa=Δl/ l,以及侧向应变为:εc=Δd/d,试样面积为A,则σ=P/A,根据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4) 简述三轴条件下岩石的变形特征。
答:首先,破坏前岩块的应变随围压增大而增加,另外:随围压增大,岩块的塑性也不断增大,且由脆性转化为延性,岩石由脆性转化为延性的临界围压称为转化压力,岩石越坚硬,转化压力越大,反之亦然。
(5) 图示岩石蠕变曲线,简述各阶段的力学特征。. 答: εⅠPBⅡTCUpεDⅢ (I)初始蠕变阶段(AB段)或称减速蠕变阶段,本阶段内,曲线呈下凹型,特点是应变最初随时间增大较快,但其应变率随时间迅速递减,到点达到最小值。
(II)等速蠕变阶段(BC段)或称稳定蠕变阶段,本阶段内,曲线呈近似直线,即应变随时间近似等速增加,
19
εo0AQRVt
直到C点。
(III)加速蠕变阶段(CD段):至本阶段蠕变加速发展至岩块破坏(D点)。
(6) 分别图示马克斯威尔(Maxwell) 模型和开尔文(Kelvin)模型。
答:
E*σ1*ε1Eσ*εσ1*ε1ησ*εσ2*ε2η*σ2*ε2σ*εσ*ε模型示意图Kelvin模型示意图 六、岩石的强度理论 一、 解释下例名词术语 1、强度理论:对岩石破坏的原因、过程及条件的系统化论述。
2、破坏判据(强度准则):用以表征岩石破坏条件的应力状态与岩石强度参数间的函数关系,称为破坏判据。
3、脆性破坏:即岩石在荷载作用下没有显著觉察的变化就突然破坏的破坏形式。
4、塑性破坏:岩石在破坏之前的变形很大,且没有明显的破坏荷载,表现出显著的塑性变形、流动或挤出,这种破坏称为塑性破坏。
5、张性破坏:岩石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内部连接被破坏,出现了与荷载方向平行的断裂。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