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了古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缩小。如:臭, 本指所有的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香气,秽气。后来词义范围缩小到专指秽气。 (3)、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过程中,新义和原义之间,彼此没有类书关系,他们是靠现实中的某种关联——修辞上的关联,语法上的关联,某种事实上的关联,甚至某种偶然的关联——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由事物的关联发展出的词义,叫做词义转移。如:领,上古汉语指脖子,后来因为脖子和衣领的部位相关,于是把衣服围绕脖子的部位也叫领,这是部位相关引起的转移。10.论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
答:(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
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 (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
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11.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平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2.写出五言律诗最常见的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最常见的格律形式即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代汉语(2)》练习题二答案
一、填空:
1.纪传,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战国,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 3.内篇,外篇,杂篇,郭象,成玄英。 二、注释题:
1.怒:振奋,这里指鼓动翅膀。 2.轨:遵循,用如动词。
3.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埏:做陶器的模子,这里用如动词。埴:黏土。 5.渐:浸泡。
6.扶摇:旋风。 7.壁:军队的营垒。 8.干:求,谋求。
9.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筋骨聚结处。 10.史记:记载历史的书。 11.特:独。
12.质:本来是箭靶,智力引申为对象的意思,即郢人。 13.息:休息。
14.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15.园圃:种树的地方。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16.离:通“罹”,触犯。 文学:古代文献经典。 17.飡:同“餐”,饭食。 18.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19.会:节奏。 20.效:呈献。 21.比:合,适合。 22.窾:空。
23.族:交错聚结,这里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24.方:并,并列。 25.户:门。 26.举:称赞。 27.虫:指蜩和学鸠。
28.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29.绝:直上穿过。 30.薦:通“搢”,插。 31.苦:粗劣。
32.舍:军队停下来住一夜。
三、识别题:
(一)指出下文中加点字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解释其意义)
1.蓬蒿:两个单音词。蓬:蓬草。蒿:蒿草。 2.瘖聋:两个单音词。瘖:哑。聋:失聪,听不见。 3.瓠落: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廓落,大的意思。 4.妻子:两个单音词。妻:妻子。子:儿女,子女。 5.苍苍:一个复音词(或叠音词)。深蓝色的意思。 6.夭阏: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拦阻的意思。 7.权衡:两个单音词。权:秤锤。衡:秤杆。 8.望洋: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仰视的样子。
9.作息:一个复音词,偏义复词,只有“作”的意思,劳作。 10.衣冠:一个复音词,偏义复词,只有“衣”的意思。衣服。 11.果然:一个复音词,饱的样子。
12.埏埴:两个单音词。埏:造陶器的模子,这里用如动词。埴:黏土。 13.刓敝:两个单音词。刓:磨去棱角。敝:损坏。 (二)识别题(指出下文中复音词的类型) 1.布衣:合成词 2.匍匐:连绵词 3.瓠落:连绵词 4.坎坎:叠音词 5.阿爷:附音词 6.披靡:连绵词 7.有众:附音词 8、融融:叠音词 9、诸侯:合成词 10.望洋:连绵词 四、标点题
1、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2、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4、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