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科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儿科学》教学大纲系根据《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医学专科教育的目标,努力适应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而制定。大纲在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科学性、先进性、思想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注重面向基层、突出实用和强调预防的理念,为培养面向基层和社区的实用性人材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综合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具有动态特点,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人期。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但小儿的解剖、病理、生理及免疫诸多方面均与成人有许多相异之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应根据这一特点,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重点。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12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儿科病史采集的方法,掌握儿科体检的方法及常见病的临床体征。
三、课程衔接
儿科学是一门继学习《诊断学》、《药理学》等临床基础课之后的专业临床课,其教学要在学生掌握了临床基础课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为使基础部分与临床部分能有机的联系,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均列于各系统疾病之前讲授,同时儿科学基础约占总学时数的1/7,共8学时。
四、教学方法
儿科学理论课教学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儿科学》第五版为基本教材,以课堂讲授为主,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
五、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1 绪论 1 2 生长发育 3 3 健康小儿的营养 2 4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4
5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3 3 6 消化系统疾病 5 7 呼吸系统疾病 4
8 循环系统疾病 4 3 9 泌尿系统疾病 4
10 造血系统疾病 4
11 神经系统疾病 4 3 12 风湿性疾病 4
13 常见急症 2 3 合计 44 1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儿科学范围和特点及年龄分期 【教学内容】
一、小儿的特点:包括生理、病理、解剖、免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与保健等诸方面的特点和与成人不同处。
二、小儿年龄的分期: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包括青春阶段)并介绍年龄范围特点及临床意义,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
【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不同年龄儿童分期及各期的特点和意义。
二、了解儿科的范围及小儿与成人在生理、病理、解剖、免疫、诊断、治疗与预防保健等诸方面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二、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性别、营养、生活环境、疾病等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二节 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教学内容】
一、小儿体格发育及测量法,包括体重、身长、体围(头围、胸围、腹围)、指距等的发育特点及测量方法;
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规律。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体格发育之特点和其规律性;掌握骨龄、囟门、牙齿的发育特点。 二、熟悉体重、身长、体围(头围、胸围、腹围)的测量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三节 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教学内容】
一、小儿脑脊髓的解剖生理特点;
二、感觉器官的发育、运动功能的发育、语言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发育。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感觉及运动发育规律性。
一、熟悉小儿神经系统、神经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发育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营养基础 【教学内容】
一、小儿能量及水份的需要量 二、营养素的需要 【目的与要求】
了解小儿不同年龄的热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各种营养素的特点和来源。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二节 婴儿喂养 【教学内容】
一、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方法。 二、人工及混合喂养方法。
三、断乳以及辅助食品的添加,幼儿膳食、各种代乳品的配制。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婴幼儿的正确喂养方法,包括母乳、人工及混合喂养。 二、了解辅助食品增添的原则及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
第三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 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分型及分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