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7AS-AD模型习题(答案)- 副本
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需求总量会减少。因此,总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总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同内商品的需求量,这就是开放替代效应。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个原因。 3、如何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曲线可以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推导出来。下面分述如下: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7—1(a )和7—1(b)所示。
AE 45度线 A B AE0(P0) AE1(P1) r1 P r E1 LM(P0) E2 LM(P1) r2 O Y1 7—1(a) Y0 Y Y1 Y2 7—2(a) Y P B P1 A P0 P2 P1 D2 D1 Y1 Y0 7—1(b) Y Y1 Y2 Y 7—2(b) 当价格水平为P0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Y0,于是在7—1(b)图中得到与P0相应的Y0,即图7—1(b)中的A点。A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P0 上升为 P1 。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7—1(a) 图 中,总支出从AE0下降为AE1,从而使均衡收入从 Y0 下降为Y1,于是又得到了图7—1(b))中的B点,B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B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7—1(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LM模型推导如图7—2(a)和7—2(b)所示:
7—2(a)图为IS——LM图 ;7—2(b)图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
29
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P1 时,此时的LM曲线LM (P1) 与IS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7—2(b )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D1点E1。
现假设P由P1下降为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LM(P2)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E2,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2和r2。对应于(a)图中的E2点,又可在7—2(b)图中找到D2点。D2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7—2(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4、如何推导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答:利用图7-3可说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Y Y1 Y0 Y 45度线 Y1 Y0 O N0 N1 7—3(b) N P O Y0 7—3(c) Y1 Y W/P A AS NS0 NS1 W0/P0 W0/P1 B P1 Aˊ P0 Bˊ O N0 7—3(a) N1 O Y0 7—3(d) Y1 Y
(a)图说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中的劳动市场均衡情况。名义工资为W0,当价格为P0时,实际工资为Wo/Po,劳动的供给曲线为Nso,与劳动的需求曲线Nd 相交于A点,决定的就业量为N0;当价格水平上升到P1时,实际工资下降为W0 / P1,劳动供给曲线为Ns1,Ns1与劳动需求曲线Nd 相交于B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1,实现了充分就业。
(b)图是生产函数图。根据生产函数y=f(N)所表示的关系,产量取决于就业量。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N0 时,相应的产量为Y0 ,当就业量为N1 时,相应的产量为Y1。
30
(c)图是45°线,45° 线表示该线任何一点上到横轴与纵轴上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通过该图,可以把纵轴上的Y0、Y1转换到横轴上。
(d)图是总供给曲线图。AS为总供给曲线,表示总产出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价格水平为P0时,产量是Y0,当价格水平是P1 时,总产量为Y1 。图中的AS线分成两部分,B′以下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这表明,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实际工资下降,就业量和产量增加,价格水平和总供给水平同方向变动。B′以上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无论价格水平怎样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
5、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市场均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把劳动供给量作为名义工资的函数,换言之,由于劳动者有“货币幻觉”,劳动供给量不取决于实际工资,而取决于名义工资。而且,根据工资下限假说,把劳动供给曲线分为两种情况:在劳动的供给小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劳动的供给只与工资下限,即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名义工资标准相关,与价格水平无关。在这个工资下限时,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直至充分就业。但低于这个工资下限时,劳动者宁愿失业,也不会提供任何劳动。当劳动供给大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劳动供给既取决于名义工资,也取决于价格水平,随着名义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供给量增加。
可用图7—4说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模型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劳动市场均衡。
W/P NS0 NS1 W0/P0 A W1/P1 B N O N0 N1 图7—4
7—4中,劳动需求曲线与新古典总供给模型一样,表示劳动需求与工资反方向变动。但劳动的供给曲线不同了。无论价格水平是P0还是P1,工资下限即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名义工资水平为W0。当劳动供给曲线为时Nso ,实际工资为W0/P0,劳动者愿意提供从零到充分就业量N0时的任何劳动量。当劳动供给曲线为时Ns1,实际工资为WO/P1,由于P1> P0,所以,W0/P0 > W0/ P1。尽管实际工资减少了,但因为劳动者的货币幻觉,工人仍愿提供从零到N0时的任何劳动量。在名义工资为W0以下时,劳动者不愿意提供任何劳动量。但在W0以上,价格变动并不影响劳动供给量,即劳动供给取决于名义工资W0。
当劳动供给大于充分就业N0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劳动供给量随实际工资增加而增加,工资具有向上伸缩性。
31
劳动供给曲线Nso、Ns1分别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A 、B,相应的就业量分别为N0、N1。在B点,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时实际工资为W0/P1。在A点,价格水平为P0,实际工资为W0/P0,就业量为N0,N0< N1,所以存在N0N1的非自愿失业。如果名义工资能随劳动市场变动,即具有完全伸缩性,在存在失业时,名义工资就可以下降,直至价格水平为P0时的实际工资水平与价格为P1时一样,劳动市场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但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劳动者不愿接受低于W0的名义工资,所以失业的存在是必然的。 6、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垂直状和向上倾斜的不同形状的假定前提是什么?
答: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赖以建立的假定前提是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这一假定前提的基本内容是: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动而变动。当劳动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提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逐渐向右上方倾斜,在达到充分就业时就成为垂直的一条曲线。其赖以成立的假设条件是,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和向上伸缩性。这也就是说,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的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不能向下变动的刚性,但在这一最低限度以上,工资则可以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具有向上的伸缩性。
在得到向上倾斜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将该曲线进一步简化,即把向上倾斜的曲线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称为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赖以建立的假设前提有二:(1)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率具有刚性,因而固定不变,其理由是,政府有最低工资立法,工会组织阻挠工资下降,工人具有“货币幻觉”等;(2)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一个常数。据解释,在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之前,由于资本设备大量闲置,劳动的边际产量并不会减少,不存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的问题。该曲线也被称为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
7、凯恩斯的AS模型和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在凯恩斯的AS-AD模型中,总供给曲线AS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构成。水平段表示总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只要总需求增加,就能引起产量增加,而价格水平不会提高。其原因是: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下,存在大量非自愿失业,增加产量不会引起货币工资提高,同时还存在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可以不相应地增加资本设备。因此,产量的增加不会引起成本的增加,从而也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随着产量的增加,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由于失业者和闲置的生产能力都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达到最大产量,总供给曲线就完全缺少弹性,成为一条垂直线,处于垂直段。这时总需求再增加,就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如7—5(a)图所示:
对凯恩斯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的继承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将其修正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他们认为,在没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情况下,价格水平会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提高。其原因在于,在总需求增加,生产不断扩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后期阶段,产量的提高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直线。于是,在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中,总供给曲线如7—5(b)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情况下,随着总需求的增加,产量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提高。当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总需求再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实际产量不再提高。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