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17_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中检测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2)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2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4分】
鲜花课 乔叶
(1)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奔过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吧,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纱纸独立包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2)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身上还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别,进入了安检区。看着他在安检机的传送带旁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3)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4)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心情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令人狼狈的。
(5)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的百合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6)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他踌躇了片刻,然后解开花束的包装纸。接下来,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7)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说手上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事情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仍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只是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8)人群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注意到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小情侣顿时笑靥如花,还要求和他合了影。合影时,男人的酷脸流露了一丝笑模样,虽然是洨淡的,却也是极动人。
5
(9)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越来越近,我的心居然有些紧张得好像要跳起来,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10)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11)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选自《读者》2018年第7期)
15.题目“鲜花课”有怎样的含义?(3分)
16.第(2)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我不由得笑起来。“我”为什么不由得笑起来?请结合上下文说明原因。(3分)
17.从全文看,第(3)自然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5分)
18.体会第(8)自然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合影时,男人的酷脸流露了一丝笑模样,虽然是淡淡的,却也是极动人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4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颖
6
(1)我的最高文凭是职业高中家电专业,读这个专业,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黄老师,他虽然只教了我一年的语文,但对我的影响,至今还在。
(2)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这门课程,颇有点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告诉大家:“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3)这句话与其是开导学生,倒莫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一一作为一个刚从普通高中集体转型到职高来的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是可想而知的。但老天冥冥中这样的安排,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正规的高中语文教育,虽然,仅仅是短短的一年。
(4)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仿佛专为这身衣服定制一般,散着灰白的光泽。这身别人穿着像垃圾,而他穿着像文物的行头,让人想起电影里那些迎着阳光走来的五四青年。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保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气场。
(5)语文课对于我们修电视机收音机,并没什么用处。这件事黄老师与我们,都是明白的,纯是一种带着情感的自我安慰,对于行将退休已无再去他方可能的一位老语文教师,我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无奈与不舍。
(6)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他用汉语中最美丽的辞章,为我们原以为已堵死的人生开了一扇窗。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一篇好文章和诗歌,眼里耳里都会浮现出黄老师为我们诵读的场景。
(7)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一年时间匆匆而过。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来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8)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笫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一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呜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的,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9)这在校园中,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要各种调查、各种询问,各种疏通与解释,以及各种软硬兼施的威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搞清楚,是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是关于黄老师。
(10)从校领导到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解释了原因,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
7
迫性,再到黄老师健康等原因,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来给我们当面做解释。
(11)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他的肘间没有夹着课本,自然也就不用把手插在裤带里。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
(12)还是那浑厚的男中音,内里含着一些不舍的酸涩,以及强要把这种酸涩感压制住的别扭。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13)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不,只算得是一个小小的洞,你们通过这个洞,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你们需要继续扩大自己的眼界。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你没有看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也许它就在你眼前你耳边,但因为你的所知所识有限,不认识而已。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知道更多美好,与不知道,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14)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最后一次上语文课。
(15)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洞与小窗的开始。没有一天止息。
(16)我的同学里,这么做的也并不少,多年之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说起文化与美,都有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
(17)我不知道,这些都与32年前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至少,我的人生道路,与之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一一像种子与果实!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3期)
19.文中我们对“语文课”的态度和情感,是在发生着变化的。请将相关内容写在下面横线处。(3分)
可有可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13)自然段中,黄老师最后一节语文课上给我们说的话断断续续,此时他有怎样的心理及情感?(2分)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