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复习案 - 图文
白城实验高中 一 年级 生物 学科导学案 编制人 杜静梅 编号 B211-4 审批人 包科领导 使用日期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评价 。 课题: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型:复习课 课时:2 【复习目标】 1.巩固理解并熟记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学会解释F2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 2.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会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解决基本遗传问题。 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重难点预测】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基础知识回顾】 (先阅读教材§1.1内容,认真全面地复习已学知识并记忆,然后闭卷且独立地将下面 “基础知识回顾” 内容补充完整,将有疑问处用红笔画出,待完成后再看书尝试解决疑问,将解决了的问题再次记忆,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待课上解决) 一.请指出下表中的遗传学符号的含义 P F1 F2 ♀ ♂ × ○× 二.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提出过程----- 法 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杂交前要对 本在花 时 ,并 。 P 茎 × 茎 相对性状:指 ↓ 如: 。 F1 茎 显(隐)性性状:指 ↓○× 。 F2 茎 茎 性状分离:指 比例 : 。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 2.对F2中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①生物性状是由 决定的。 P ×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 ↓ ↓ ( )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不同) 配子 D ③配子中遗传因子是 存在的。 ↘↙ ④受精时, 的结合是 的 F1 如:含D的配子既可与含 的异性配子 ↓○× 结合,也可与含 的 性配子结合。 F1配子 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 F1配子 D d F2 D d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交:指让 杂交。 设计的测交实验过程:(用遗传图解表示) 实际的测交实验过程: 测交 F1×矮茎 ↓ 配子 高茎 矮茎 30株 34株 后代遗传因子组成 性状分 后代性状表现 离比为 1 : 1 后代性状分离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与实际实验结果 ,说明假说是 的。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4.分离定律 ⑴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是, 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⑵适用生物: 适用于进行 生殖的生物,有关 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 不适用于 原核 生物和 病毒 ,因为它们不能进行 生殖。 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甲、乙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 。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 的随机结合。 2.将抓取的彩球要再放回原来的小桶内,目的是: 。 【分离定律拓展练习】 尝试完成下面几组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1. AA ⅹ aa 2.Aa ⅹ Aa 3.AA ⅹ Aa 配子种类: F1遗传因子组成: 比例 性状表现: 比例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C.五指与多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例2: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红花╳白花→红花+白花②非甜玉米╳非甜玉米→301非甜玉米+101甜玉米 ③盘状南瓜╳球状南瓜→盘状南瓜 ④牛的黑毛╳白毛→98黑毛+102白毛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①和④ 例3:让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豌豆,且两者的比例大约为 3∶1,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A.性状分离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 例4:与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相比,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的行为是( ) A.能稳定遗传,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B. 能稳定遗传,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C.不能稳定遗传,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例5:关于成对遗传因子遗传行为的下列概括中,导致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的 是( ) A.成对遗传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B.成对遗传因子保持各自的纯质性 C.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D.受精时成对遗传因子随机结合 例6:将具有一对遗传因子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F3代中纯合子比例为( ) A.1/8 B.7/8 C.7/16 D.9/16 例7: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白化病(由一对遗传因 子控制)的兄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多少? 【课堂精练】(1-12为基础题,13-18为稍难题) 1.孟德尔总结出分离定律是通过( ) A.一对性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B.两对性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 C.一对性对性状的果蝇杂交实验 D.两对性对性状的果蝇杂交实验 2.遗传学上,将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 ) A.显性和隐性 B.相对性状 C.性状分离 D.分离定律 3.杂合子的准确含义是( ) A.不同种生物杂交产生的后代 B.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 C.由含有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D.由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4.遗传学中自交的准确表述是( ) A.同种生物个体的近亲交配 B.性状相同的个体间的交配 C.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间的交配 D.性状相对的个体间的交配 5.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没有甜玉米籽粒,这是因为( ) A.甜是显性 B.非甜是显性 C.不完全显性 D.镶嵌显性 6.下列遗传因子组成不是配子的是( ) A.YR B.Dd C.BV D.AB 7.一个杂合子高茎豌豆产生200万个精子,其中含有隐性遗传因子的精子数大约是( ) A.0个 B.50万个 C.100万个 D.200万个 8.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孩子,他们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 ) A.10% B.25% C.50% D.75% 9.多指症为显性遗传病,如果双亲中有一方患多指症,子女中有正常的,也有多指的,那么他们的子女患多指症的几率是( ) A.1/3 B.1/4 C.1/2 D.3/4 10.两只黑羊交配后生的小羊中,有3只小黑羊和1只小白羊,这个杂交组合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 A.DD × dd B.Dd × dd C.Dd×DD D.Tt×Tt 11.一育种工作者希望确定黑公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已知黑色对红色为显性,他应该让这头黑公牛与( ) A.纯合黑色母牛交配 B.纯合红色母牛交配 C.杂合黑色母牛交配 D.任意体色母牛交配 12.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时,某同学在甲乙两个桶内均装有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各10个,该同学模拟的是( ) A.F2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进入两个配子 B.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进入两个配子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与隐性类型亲本的测交 13.遗传因子组成为MM的绵羊有角,遗传因子组成为mm的绵羊无角,遗传因子组成为Mm的绵羊母羊无角公羊有角,现有一只有角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这只小羊的性别和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 A.雄性 mm B.雌性Mm C. 雄性Mm D. 雌性mm 14.有甲、乙、丙、丁、戊5只猫,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丁戊是长毛,甲乙是雌猫,其余是雄猫。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乙和丁的后代长毛、短毛的都有,欲测定丙猫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好选择( ) A.甲 B.乙 C.丁 D.戊 15.桃果实表面光滑对有毛是显性,现对毛桃的雌蕊授以纯合光桃的花粉,该雌蕊发育成的果实应是( ) A.光桃 B.毛桃 C.光桃的概率为1/3 D.毛桃的概率为1/3 16.大约在70个正常人中有一个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一个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有一白化病弟弟的女人,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人婚配,问她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几率是( ) A.1/140 B.1/280 C.1/420 D.1/560 17.(多选)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3只小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A.可能是白色的 B.可能是黑色的 C.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18.(多选)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A.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B.F2性状分离比 C.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D.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学后反思】 白城实验高中 一 年级 生物 学科导学案 编制人 杜静梅 编号 B211-4 审批人 包科领导 使用日期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评价 。
【导学案反馈情况】 表扬:优秀小组: ; 优秀个人: 。 存在的问题: 1.学案使用不够规范,如双色笔的使用等。 2.学案的书写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不善于思考,不能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对平时所总结的方法规律不能灵活应用。 展示内容 展示组 展示内容 展示组 【课内探究1】 4组A2 【课内探究2】 4组A2 【拓展延伸】 6组A2 【拓展延伸】 6组A2 【课堂反馈】 8组A2 【课堂反馈】 8组A2 展示要求:1.尽量脱稿展示。 2.言语要规范、准确,注意配合肢体语言。 3.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 4.注重总结方法规律。 非展示同学:1.在同学展示注意聆听,积极思考,及时记录。 2.在同学展示后要大胆质疑。 研讨内容:1.自主学习时用红笔标记的内容。 2.自主学习时生成的问题。 要求:1.用时在5分钟之内。 2.先对学后群学,并将交流的成果及时整理到学案上。 3.组长负责宏观调控,负责好结果反馈,并做好展示、质疑的准备。4.激情投 入,踊跃发言。
方法规律一:分析实验的基本步骤:
1.明确实验目的 (问题或假设); 2.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3.如何控制自变量;
4.如何测定因变量; 5.选材、分组
方法规律二: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1.做法:先确定结论(即明确探究问题可能的答案),后推测实验的结果/现象。
2.句式:若(如果)+实验结果/现象,则说明+实验结论。
方法规律三:坐标图分析步骤:
1.明确坐标轴所示内容,分析其生物学含义; 2.横轴所示因素为自变量,纵轴所示
因素为因变量; 3.分析自变量如何影响因变量:①分析坐标图中特殊点(与横、纵轴的交点、曲线的拐点等),②分析特殊点围成的区间; 4.用准确语言进行表达。 方法规律四:实验的步骤:
1.取材分组; 2.引入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3.观察或测量因变量; 4.记录实验结果或现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