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春六年级音乐下册 第一单元《敲起我的小木鼓》教案 苏少版
敲起我的小木鼓
教学内容 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1.指导学生能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流畅地演唱,在学习歌曲时能够关注反复记号,正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顺序。 2.通过该活动培养学生听辨旋律并从旋律中提取节奏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演奏较密集节奏的能力。 歌曲活泼、欢快、节奏较为紧密,学唱时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相结合的方式。 熟悉后,可将几个难点节奏单独列出,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乐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再告诉老师,你听到的乐器是什么。好吗? (播放课件) 师:这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生:鼓。 教师敲击鼓 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大鼓的声音。 二、节奏教学。 1.(课件:鼓的图片) 师:鼓的种类很多,有大鼓,有小鼓;有喜庆鼓,有威风鼓;有朝鲜手鼓,有新疆铃鼓,等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鼓——木鼓。(点课件:木鼓的图片)木鼓是佤族的特色乐器。你听,木鼓见到了同学们,发出了一种特色的节奏来表示它对你们的欢迎。 (点课件:节奏谱XXX XXXX | XX XX|,木鼓的图片) 2.师:下面跟老师一起练习一下。(教师示范,学生一起练习) 生:练习。 三、歌曲学唱。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佤族风格的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全曲范唱,听录音 ) 生:听录音。 2.(课件:第一部分曲谱,木鼓节奏谱;第二部分曲谱。音乐唱到哪儿出哪部分谱) 师:这是一首具有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同时在歌曲的第一部分,我们用前面学习的木鼓节奏,拍手伴奏。 生:用手拍节奏伴奏。 设 计 意 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节奏教学。 三、歌曲学唱。 四、完整演唱。 五、总结、下课。 教后反思: 3.(课件:歌词) 师: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歌曲的歌词! 生:感情朗读歌词。 (课件:第一部分曲谱,衬词部分用色块标注;第二部分曲谱。音乐唱到哪儿出哪部分谱) 师:我们先来唱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老师唱前半句,同学们接唱后半句衬词。 (教师弹琴) 生:配合老师接唱后半句衬词。 师:好的,我们一起把第一部分轻轻唱一遍。 生:轻轻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课件:第二部分曲谱) 师:下面,学习一下歌曲的后半部分。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教师弹琴) 生: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 (课件:第一部分曲谱;第二部分曲谱。音乐唱到哪儿出哪部分谱) 师:下面我们把第一段连起来轻轻唱一遍。 生:轻轻地完整演唱第一段。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第二段歌词跟着录音轻轻唱一遍,注意歌曲的结尾部分。 生:跟着录音轻轻演唱第二段歌词。 四、完整演唱。 (课件:歌词字幕) 师:我们把整首歌曲连唱一遍,耳朵听好伴奏音乐,眼睛看好老师指挥手势。 生:看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演唱整首歌曲。 五、总结、下课。 标准化课堂的思考实践研究确实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和提高,经常学习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状态,本周学生正处于动荡期间,有了标准化课堂思考与实践的理论学习,实践中就解决了许多困惑,效果好!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本学期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滚核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能专注地听赏乐曲《滚核桃》,感受“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了解乐曲,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中表达的特殊意义。 结合网络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学习有关鼓的知识,观看鼓的视频,讨论交流鼓的演奏技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来。 以《滚核桃》为主要学习内容,结合其它相关鼓乐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懂得热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听鼓点,猜鼓语。 老师准备大鼓一面: 1.模仿雷声; 2.模仿鞭炮声; 3.模仿古代战士出征前的鼓点声。 4.学生交流、讨论。 二、听音乐,创设情境。 1.初次欣赏山西鼓乐《滚核桃》,体会鼓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想像音乐形象,音乐描写怎样的场面? 3.欣赏滚核桃舞蹈表演,感受音乐形象。 4. 分析小结音乐形象: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运用一系列的鼓棰华彩, 通过表现山坡滚核桃的动人情景, 尽情地抒发了农民欢庆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5.再欣赏鼓乐表演。(赵瑞成的扁鼓表演) 仔细观察,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 1)介绍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击奏法。 2)练习敲击鼓面、鼓边、手拍鼓面、擦鼓面等。 三、参与体验,表现鼓声。 1.模打节奏练习 0× ×︱ 0× ×︱0× ×︱×× ×︱ 2.分头、身、尾三部分进行加工训练头,十名鼓手轮流演奏鼓梆,渲染出晾晒核桃的生活场景。身,十名鼓手采用合奏的形式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和心情,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响声,从而唯妙唯肖的表现了丰收后的一派欢乐景象。尾,节奏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们休息后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四、资源整合,深化鼓文化。 设 计 意 图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一、听鼓点,猜鼓语。 二、听音乐,创设情境。 三、参与体验,表现鼓声。 四、资源整合,深化鼓文化。 五、拓展。 六、总结、下课。 1.欣赏《老虎磨牙》 2.欣赏《老鼠娶亲》 3.提炼节奏,参与体验。 要求:利用身边的“鼓”(桌子;筷子或笔)模仿音乐形象, 五、拓展。 1.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鼓的知识;鼓的种类、形状及制作方法;古今中外的鼓文化及其历史地位;探索不同的鼓的演奏技巧等。 2.交流、小结。 六、总结、下课。 教后反思: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本学期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听《非洲鼓魂》唱《咿唷嘞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