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 图文
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在连接的纵位部分,有缝管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对心肌整体活动的同步化十分重要。 三、平滑肌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平滑肌纤维呈细长的梭形,大小不一,长15~200μm,中央横径3~8μm,两端渐细为锥形,只有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收缩使核常呈扭曲或折叠状。肌浆中含有各种细胞器,但无肌原纤维,平滑肌纤维之间批此平行,粗细交换,聚焦排列,一个细胞粗的中间部与另外细胞细的末端毗邻。这样的排列使细胞之间连接紧密并有利于细胞之间收缩力的传导。在横断面上,平滑肌纤维呈圆形,大小悬殊,细胞核仅见于大的断面中央。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平滑肌纤维表面为肌膜,肌膜向下凹陷形成数量众多的小凹。平滑肌纤维内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和粗肌丝。密斑和密体的电子密度较高,密斑位于肌膜下,密体位于肌浆中,为梭形小体。中间丝连于密斑和密体之间,形成梭形的细胞骨架。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元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神经细胞( 神经元 neuron
神经组织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最重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信息传导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等作用。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膜 受体蛋白,通道蛋白 胞体 细胞核 大而圆 ,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营养代谢 细胞质 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
神经元 中心,形态
多样。 树突
突起 轴突 1、尼氏体:
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轴突内无尼氏体。 电镜下:可见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丰富的线粒体以及滑面内质网和溶酶体,还含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脂褐素。
树突:结构与核周质基本相同,无高尔基复合体,功能: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向胞体。 轴突:轴质内含有大量纵行排列的神经丝、微丝、微管,中间夹以线粒体,无尼氏体。 功能: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轴膜向轴突终末传递。
光镜下:在银染切片中,神经丝与微管呈棕黑色细丝,称神经原纤维。 电镜下:神经丝与微管常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 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二)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细胞突起的数目分: ①多极神经元 ②双极神经元 ③假单极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分为:
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 主要为多极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化学性质分为 ①胆碱能神经元 ②单胺能神经元 ③氨基酸能神经元 ④肽能神经元
⑤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根据轴突的长短分:
①高尔基I型神经元 长轴突的大神经元。 ②高尔基Ⅱ型神经元 短轴突的小神经元。 二、突触
定义: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 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synapse) 。 分类:①按接触部位分 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化学性突触 突触间隙
②按传递方式分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 受体 电突触:缝管连接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构成轴一树、轴一棘和轴一体突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成分和突出后成分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前份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根据突触形成时的接触部位分为: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等。 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形式分为:化学突触与电突触。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以电流传递信息。 (一)化学突触的结构
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较一般细胞膜厚,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1.突触前成分: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 光镜银染下呈棕黑色圆形颗粒,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前成分内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微管、微丝等。 突触前成分内含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前膜上有钙离子通道。
2.突触间隙: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宽约15~30nm的狭窄间隙,有相关的酶。
3.突触后成分: 通常是树突棘,其次是树突和胞体。突触后膜中有特异性神经递质的受体以及离子通道。 三、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①星形胶质细胞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②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③小胶质细胞 具有吞噬功能
③室管膜细胞 室管膜细胞可分泌脑脊液,并参与脑脊液-脑屏障的构成。 血脑屏障
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一种物质通透的屏障。
构成由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组成。Or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质膜构成。
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① 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
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 ② 卫星细胞 (被囊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主要功能) 分类 中枢 神经 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分布: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附着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少突胶质细胞 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轴突周围。 功能 1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2维持神经细胞微环境的稳定,起支持和绝缘作用 3形成胶质瘢痕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4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的分化发育、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① 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② 营养和保护功能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抗呈递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有变形运最小、中枢巨噬细胞 动和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产生脑脊液,支持、保护,构成脑脊液屏障 分布: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称室管膜。 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 分布:包裹着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 卫星细胞 分布: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又称被囊细胞 ①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细胞②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存活及轴突再生③诱导神经纤维的再生 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节细胞 四、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神经胶质细胞 有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一)有髓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轴索+ 髓鞘+神经膜 (中枢和周围)
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少突胶质细胞
周围:施万细胞
(二)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较细的轴突和包在外面的施万细胞组成。数个施万细胞沿着轴突形成连续的鞘,不形成髓鞘,故无郎氏结,而且一个施万细胞可包裹许多轴突。 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轴突的外面无任何鞘膜,是裸露的轴突,与有髓神经纤维混杂存在。
神经 神经外膜 神经束膜 神经内膜 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外包的胶质细胞所组成。
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 根据包裹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五、神经末梢
(一)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表皮、角膜、筋膜、脑膜、心脏、血管和内脏等处。
功能: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
触觉小体 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处,以手指掌侧皮肤内最多。
功能: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 分布:于皮下组织、肠系膜、骨膜、韧带、关节囊等处。
功能:环层小体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 分布:骨骼肌。
功能:肌梭感受肌的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
运动终板 分布:骨骼肌。
功能:引起肌纤维收缩。
(二)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内脏运动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其末梢部位轴突分支呈串珠膨大,称膨体。体内有许多突触小泡,内含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或肽类神经递质。膨体是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的部位。 神经末梢按功能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一)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也称效应器。
(二)感觉神经末梢(结构功能对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