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细胞生物学第四版试题合集[1]

细胞生物学第四版试题合集[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0:16:10

化主要酶促反应所需的酶,可以推算出一个细胞所需的最小体积的最小极限直径为140nm~200nm,而现在发现的最小的支原体的直径已经接近这个极限,因此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结构似乎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4、简述细胞的基本共性。 答:①相似的化学组成 ②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③相同的遗传装置 ④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5、简述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答:①DNA病毒:侵染细胞后进入细胞核【除痘病毒】,在病毒DNA的指导下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转录、翻译病毒的“早期蛋白”;早期蛋白主要功能是调节病毒基因的表达以及病毒DNA的复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宿主DNA复制与转录;病毒DNA复制之后表达晚期蛋白,晚期蛋白是病毒包装过程中所需要的蛋白。

②RNA病毒:一般在细胞质内复制,RNA(+)病毒的RNA本身就可以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的代谢系统翻译出病毒的早期蛋白,而RNA(-)病毒必须以本身RNA为模板,利用病毒本身携带的RNA聚合酶合成病毒的mRNA;早期蛋白抑制宿主DNA的复制与转录,催化病毒基因组RNA的合成;病毒mRNA与宿主的核糖体相结合翻译出病毒的结构蛋白的等晚期蛋白;新复制的RNA与病毒蛋白组装。

③反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核中复制,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在病毒自身携带的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病毒DNA分子,整合到宿主DNA,以次段整合DNA为模板,合成新的病毒基因组RNA和mRNA,后者与核糖体相结合,翻译出各种病毒蛋白,其中包括病毒的反转录酶,最后装配子代病毒。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分辨率 :能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

原位杂交: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在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 放射自显影 :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射线对乳胶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

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细胞融合 :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的现象。

细胞克隆 :用单细胞克隆培养或通过药物筛选的方法从某一细胞系中分离出单个细胞,并由此增殖形成

的,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性状的细胞群体。

细胞系 :原代细胞传40~50代次,并且仍保持原来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的行为,这种传代细胞称作细胞系。

细胞株 :有特殊的遗传标记或性质,这样的细胞系可以成为细胞株。 原代细胞 :从有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 传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后的细胞

单克隆抗体 :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使用亲脂性或亲水性的荧光分子,如荧光素、绿色荧光蛋白等与蛋白或脂质偶联,用

于检测所标及分子在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运动及其迁移率。

二、填空题

1. 光学显微镜的组成主要分为 光学放大系统、 照明系统和 镜架及样品调节系统三大部分。 2.目前,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 单倍体细胞培养 和 原生质体培养 两种类型。 3. 电子显微镜使用的是 电磁透镜,而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是 玻璃 透镜。

4.体外培养的细胞,不论是原代细胞还是传代细胞,一般不保持体内原有的细胞形态,而呈现出两种基本

形态即 成纤维样细胞 和 上皮样细胞 。

5.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技术可用于检测某一细胞中两个蛋白质分子是否存在直接的作用。 6.在电镜制样技术中,通常用的技术有 超薄切片 技术,由此获得的切片厚度一般为40-50nm; 冷冻蚀刻 技术主要用来观察膜断裂面上的蛋白质颗粒的膜表面形貌特征。 7. 在活细胞内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常用的技术是 酵母双杂交技术 。 8.可用于验证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技术是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

9.细胞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模式生物有大肠杆菌、 酵母 、 线虫 、 果蝇 、 斑马鱼 、 小鼠 、 拟南芥 。 三、判断题

1. 荧光显微镜技术是在光镜水平,对特异性蛋白质等大分子定性定位的最有力的工具。× 2.扫描电子显微镜不能用于观察活细胞,而相差或微分干涉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活细胞。√ 3.体外培养的细胞,一般仍保持机体内原有的细胞形态。× 四、选择题

1.由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一B淋巴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称( A )。 A、单克隆抗体 B、多克隆抗体 C、单链抗体 D、嵌合抗体 2.提高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A )

A、利用高折射率的介质(如香柏油)B、调节聚光镜,加红色滤光片 C、用荧光抗体示踪 D、将标本染色 3.冰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 A )

A、电子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微分干涉显微镜 D、扫描隧道显微镜 4.分离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的主要技术是( A )

A、超速离心技术 B、电泳技术 C、层析技术 D、光镜技术 5.Feulgen反应是一种经典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常用于细胞内( C ) A、蛋白质的分布与定位 B、脂肪的分布与定位 C、DNA的分布与定位 D、RNA的分布与定位 6.流式细胞术可用于测定( D )

A、细胞的大小和特定细胞类群的数量 B、分选出特定的细胞类群 C、细胞中DNA、RNA或某种蛋白的含量 D、以上三种功能都有 7.直接取材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培养称为( B )。

A、 细胞培养 B、原代培养 C、 传代培养 D、细胞克隆 8. 扫描电子显微镜可用于(D )。

A、获得细胞不同切面的图像 B、观察活细胞

C、定量分析细胞中的化学成分 D、观察细胞表面的立体形貌

9. 细胞培养时,要保持细胞原来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最多可传代培养( B)代。 A、10~20 B、40~50 C、20~30 D、90~100 10. 在杂交瘤技术中,筛选融合细胞时常选用的方法是(C)。

A、密度梯度离心法 B、荧光标记的抗体和流式细胞术 C、采用在选择培养剂中不能存活的缺陷型瘤系细胞来制作融合细胞 D、让未融合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自然死亡 五、问答题:

1.简述超薄切片的样品制片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2.试述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区别。 答:

分辨本领 光源 可见光 电子束

透镜 玻璃 电磁

真空 不要求 要求

成像原理

样本对光的吸收形成明暗反差和颜色变化 样品对电子的散射和透射形成明暗反差

光学显微镜 200nm 电子显微镜 0.2nm

3.细胞组分的分离与分析有哪些基本的实验技术?哪些技术可用于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定性与定位研究?

答:组分分离:超离心技术

生物大分子定位与定性研究: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原位杂交技术

第四章 细胞质膜

一、名词解释

细胞质膜: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生物膜 :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

脂质体 :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现象而制备的人工膜。

红细胞影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同时释放出血红蛋白和胞内其他可溶性蛋

白,这时红细胞仍然保持原来的基本形状和大小。

膜骨架 :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从力学上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

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二、填空

1、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质膜膜脂的重要组分,它对于调节膜的 流动性 ,增强膜的 稳定性以及降低水溶性物质的 通透性 都有重要作用。

2、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膜的 流动性 和 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

3、证明膜的流动性的实验方法有 荧光抗体免疫标记 和 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 4、构成膜的基本成分是 膜脂 ,体现膜功能的主要成分是 膜蛋白 。 5、就溶解性来说,质膜上的外周蛋白是 水溶性 ,而整合蛋白是 脂溶性。 6、在生物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越多,相变温度愈 高,流动性越 低 三、选择

1、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主要成分是( A )

A、血影蛋白 B、带3蛋白 C、血型糖蛋白 D、带7蛋白 2、有关膜蛋白不对称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指每一种膜蛋白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B、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时空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障 C、并非所有的膜蛋白都呈不对称分布

D、质膜上的糖蛋白,其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的ES面。

3、1972年,Singer 和 Nicolson提出了生物膜的( C )

A、三明治模型 B、单位膜模型 C、流体镶嵌模型 D、脂筏模型 4、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为( C ):

A、片层结构模型 B、单位膜结构模型 C、流动镶嵌模型 D、板块镶嵌模型 5、细胞外小叶断裂面是指( C ):

A、ES B、PS C、EF D、PF 6、荧光漂白恢复技术验证了( B )

A、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B、膜蛋白的流动性 C、脂的不对称性 D、以上都不对 7、最早证明膜是有脂双层组成的实验证据是( C ):

A、对红细胞质膜的显微检测 B、测量膜蛋白的移动速度 C、从血细胞中提取脂质,测定表面积,在于与细胞表面积比较 D、以上都是 四、判断

1、相对不溶于水的亲脂性小分子能自由穿过细胞质膜√

2、在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多,相变温度愈低,流动性越大。√ 3、细胞膜上的膜蛋白是可以运动的,其运动方式与膜脂相同。×

4、相变温度以下,胆固醇可以增加膜的流动性;相变温度以上,胆固醇可限制膜的流动性。× 5、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质膜内都含有胆固醇。×

6、膜的流动性不仅是膜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质膜对所有带电荷的分子都是不通透的。×

8、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不仅直接证明了膜蛋白的流动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膜脂的流动性。√ 9、膜蛋白的跨膜区均呈α螺旋结构。×

10、若改变处理血的离子强度,则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都消失,说明这两种蛋白不是内在蛋白。√ 五、问答

1、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流动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关系:①由于细胞膜中含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所以细胞膜处于动态变化中,与之相适应的功能

是,物质的跨膜运输、胞吞、胞吐作用、信号分子的转导

②细胞膜中的各组分的分布是不均匀额蛋白质,有的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与之以非共价键的形式连接都是适应功能的需要。

2、根据其所在的位置,膜蛋白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①外在(外周)膜蛋白:水溶性,靠离子键或其它弱健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易分离,如磷脂酶。

②脂锚定蛋白:通过糖脂或脂肪酸锚定,共价结合

③内在(整合)膜蛋白:水不溶性,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3.何谓膜内在蛋白?膜内在蛋白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

答:内在(整合)膜蛋白:水不溶性,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①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

②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钙离子、镁离子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

③某些膜蛋白通过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的脂肪酸分子,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

4、什么是去垢剂?常用的种类是什么?

答:去垢剂:是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离子去垢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去垢剂:TritonX-100 5、细胞质膜各部分的名称及英文缩写。

答:质膜的细胞外表面 ES细胞外小叶断裂面 EF 质膜的原生质表面 PS原生质小叶断裂面 PF

6、膜的流动性有何生理意义?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用实验去证明膜的流动性?

答:意义:物质的跨膜运输、胞吞、胞吐作用、信号分子的转导,生长细胞完成生长、增殖所必须的。 影响因素:脂肪酸链的长短;温度;胆固醇

证明实验: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7、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成为研究质膜的结构及其与膜骨架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什么?

搜索更多关于: 细胞生物学第四版试题合集[1]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化主要酶促反应所需的酶,可以推算出一个细胞所需的最小体积的最小极限直径为140nm~200nm,而现在发现的最小的支原体的直径已经接近这个极限,因此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结构似乎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4、简述细胞的基本共性。 答:①相似的化学组成 ②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③相同的遗传装置 ④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5、简述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 答:①DNA病毒:侵染细胞后进入细胞核【除痘病毒】,在病毒DNA的指导下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转录、翻译病毒的“早期蛋白”;早期蛋白主要功能是调节病毒基因的表达以及病毒DNA的复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宿主DNA复制与转录;病毒DNA复制之后表达晚期蛋白,晚期蛋白是病毒包装过程中所需要的蛋白。 ②RNA病毒:一般在细胞质内复制,RNA(+)病毒的RNA本身就可以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的代谢系统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