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考试真题整理(全套试卷)
D.双关 E.对偶
25.下列语句中,通过语言描写,“以外显内”,进行心理刻画的有 A.黛玉一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 B.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C.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 D.“其实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这么苦恼的绪 故了。”
E.现在她悄声说:“求求上帝,让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 三、词语解释题
2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2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2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揭:
9
29.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固:
30.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尤:
31.臣愿王熟图之也 孰图:
32.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龈,乃喜 姐语:
33.不舟不车,不衫不愤 舟:
34.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濡养:
35.如果没个儿子,很整扭 蹩扭: 四、简析题
36.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0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溪,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A.这段话出于文中哪位人物之口?“尔”是谁? B.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C.这段文字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7.阅读《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B.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C.指出这段文字的用韵特点。 38.阅读贺铸《鹧鸪天》,回答问题:
重过阁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蹄,旧栖新城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A.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 B.说明这首词艺术构思的特点。
11
C.指出本词中借典故抒情的句子。
39.阅读《我愿是一条急流》中的一节,回答问题: 我愿是一所小草棚, 在幽谷中隐藏, 饱受风雨的打击, 屋顶留下了创伤…… 只要我的爱人 是熊熊的烈火, 在我的炉膛里, 愉快而缓慢地闪烁。 A.这节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指出这节诗的抒情方法。
C.诗中“我”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40.阅读《宝黛吵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喳,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排,道:“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了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