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 第八章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7.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供给曲线(即SMC曲线的相应的部分)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9.10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其原因在于:在生产中,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这时,厂商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因此,在图9.10中,在生产零到最大产量Q0之间的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上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其中,价格线以下的矩形面积OP0EQ0表示总收益即厂商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下的面积OHEQ0表示总边际成本即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这两块面积之间的差额构成生产者剩余。
图9.10 生产者剩余
8.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收益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产函
?Q?Q?K?,这就是欧拉定理,它表?L?K?Q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Q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L和资本要素K。其中为资本的
?K数为Q=Q(L,K),若生产规模不变,则有:Q?L?边际产品MPK,
?L为劳动的边际产品MPL,因而欧拉定理也可以表示为:?QQ?K?MPK?L?MPL。
9.卖方寡头(oligopoly):垄断的一种,又称寡头、寡头垄断或寡占,它是指在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这几家厂商的产量占有了该行业总产量的较大份额。因此,在市场上每个大厂商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寡头厂商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每个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其他寡头厂商的反应,每家厂商首先要推测竞争对手的产量,然后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寡头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种中间型市场。就这点来说,它与垄断竞争市场相似,但寡头市场侧重于垄断,而垄断竞争市场则侧重于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有着根本区别:后者在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垄断,而前者却有几个大厂商控制着整个产业,至少有两个大厂商控制(若只有两家厂商,谓之双头垄断)。寡头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厂商在各行业间易于自由流动,前者则使其他厂商进入本行业比较困难。因为大厂商已在市场上占有优越地位(资金规模、市场信誉、资源占有等)。这与垄断竞争中的厂商易于进入、退出也显然不同。根据各厂商的产品差别程度,可以把寡头市场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粹寡头,二是差别寡头。纯粹寡头是指生产的产品性质一致,没有产品差别的各个寡头厂商。差别寡头是指生产的产品性质一致,但存在产品差别的各个寡头厂商。
10.买方寡头(oligopsony):也称为买方寡头垄断,对于一种商品(或劳务)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买者的市场结构。在这种类型的市场上,任何一个买主的购买活动都会对其他买主或市场价格发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商品买主高度集中,从而容易形成各买主之间的相互依赖。在买方寡头垄断市场上,买主之间如果达成默契或勾结,可能迫使卖方降低价格从而蒙受损失。在买主数目很少甚至只有一个的时候,不需要串通或勾结就具有相当大的讨价还价力量;他能够利用这种垄断力量来压低价格。一般来说,买主寡头数目越少,他们之间就越容易串通和勾结。此外,影响串通或勾结活动的重要因素还有:串通或勾结活动所需要的
9
费用、买主利益的一致性以及供给和需求条件的稳定性等等。买方寡头垄断市场上可能存在无数的小型卖方厂商,这是典型的买方寡头市场;也可能存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卖主,这种情况也称为双边垄断市场,这种情况一般主要出现于某些制造业产品市场,如钢板、铁轨和原铜市场。市场中拥有少数买方寡头厂商进行集中收购,而无数小卖主进行产品出售的情况,可能出现于一些农产品和矿产品,如烟叶、牛奶和原油等市场内。
2 简答题
1.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相同质量的劳动应该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但是在我国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北师大2005试)
答:(1)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某些具体行业或具体地区内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而在其他行业或地区则存在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的情况。这实际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劳动力流动问题。对于某些行业,由于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而此时需求却很大,这就会造成高工资,而其他有的行业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低工资。这样就是形成不同行业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的重要原因。
(2)解决方法
解决这种差异可以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进行指导。对某些培训和教育进行鼓励,对其他某些培训和教育进行适当的限制可以引导劳动者选择合适的行业,从而使各个行业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政府也可以对失业人员和其他人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胜任一些工作,这也可以缓解某些行业的高工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及其他一些规定,对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一定障碍。这就会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能在某个地区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在另外的某些地区存在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的现象,如果劳动力的流动比较自由,则会大大缓解这种情况。所以政府应该对某些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从而缓解地区间工资率的差异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原因造成了我国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之间,相同质量的劳动的工资率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劳动力的供求信息不通畅,各地区或行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等都会造成工资率的差异问题。
2.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何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厦门大学2004试)
答:(1)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这假定为该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说是厂商根据他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2)“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错误。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果增加—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即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要素报酬递减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而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一定比率时,产出量增加出现递减的现象。规模报酬递增的工厂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事实上,要素报酬递减的规律是任何厂商都要面临的规律。
10
在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固定要素的使用效益逐渐最大化。当达到极值时,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会出现递减现象。
3.解释说明:为什么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为什么?作图说明VMP与MRP的区别,以及在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雇佣最后那个工人获得经济利润的情况。(厦门大学2004试)
答:(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C=MR,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对所需的要素量、产出量做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C=MR。
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佣的劳动投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产品MR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劳动雇佣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佣这个劳动单位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 (2)事实上,MC?MR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由于MRP?MP?MR,因此,MRP/MP?MR,同样,MFC/MP?MC。这是因为,MFC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生产的产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产1单位产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从MRP/MP?MFC/MP就得到MR?MC。 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的MRP(?MR?MPP)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VMP。 (3)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但由于它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厂商的产量越大,销售价格越低。所以,边际收益MRP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分离,位于VMP的左下方。此时,MRP曲线就是卖方垄断厂商对某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图9.11所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上的某要素价格为P1,卖方垄断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则由MRP曲线与MFC曲线的交点来决定,这时该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为Q1。如果厂商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时,则其边际产品价值VMP等于边际收益MRP,此时均衡的要素使用量为Q2。由此可知,卖方垄断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小于完全竞争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 图9.11 VMP与MRP (4)在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雇佣最后那个工人获得利润为MRP,即边 11 际产品与边际收益的乘积。 4.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又是什么?(武大2002试) 答:(1)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它所使用的生产要素能够给它带来利润最大化。具体说来,就是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MRP?MFC。也就是厂商把雇佣的劳动投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产品MR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劳动雇佣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理由是:假如M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佣这个劳动单位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假如MRP (2)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MC)。 (3)MC?MR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由于MRP?MP?MR,因此,MRP/MP?MR,同样,MFC/MP?MC。这是因为,MFC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支出的成本,MP表示多使用1单位要素所多生产的产量,因而MFC/MP就表示多生产1单位产品所多使用的成本,即MC,于是从MRP/MP?MFC/MP就得到MR?MC。事实上,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就可以表述为MFC=MRP,即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厂商要素使用原则决定了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4)消费者的目的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把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可以获得收入,而收入本身就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消费者把生产要素保留自用,比如把时间用于闲暇,是因为闲暇本身就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所以消费者实际是在要素的两种用途之间进行权衡。现在的问题变为,消费者把多少生产要素提供给市场、又把多少生产要素保留自用的时候,他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要素供给的原则就是他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从基数效用论的角度出发,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消费者提供给市场的要素的边际效用和消费者“保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相等。因为如果该要素供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大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那么消费者增加要素的供给,减少保留自用的资源数量将能够使他的总效用增加;如果该要素提供给市场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那么理性的消费者将会减少提供给市场的要素,增加保留自用的要素,从而提高自己的总效用。最终的均衡状态必然是消费者将提供给市场和将要素保留自用的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5.在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但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北师大2003试) 答:(1)某厂商的产品市场是垄断的,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情况下,厂商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则由MRP曲线表示。该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曲线,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是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市场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总和。要素市场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曲线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则决定于市场价格和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2)某厂商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要素市场是买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VMP,边际成本是MFC,要素的供给曲线W(L)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市场供给曲线。要素价格由要素供给曲线W(L)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决定于VMP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