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0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7:49:24

2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 )。 A.肯定性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全身松弛训练 D.自我控制法 E.强化法

28.抑郁症主要表现为( )。 A.情绪消极 B.食欲不振 C.失眠 D.失去满足感 E.疲劳

29.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0.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 )。 A.归属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 D.概念学习 E.命题学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认知内驱力、__________及附属内驱力。

2.在维果斯基看来,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叫__________。

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__________。

4.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称为__________。 5.为了提高知识理解水平,常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__________、言语直观。 6.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之为_________。

7.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__。

8.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

9.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 10.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它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 1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____。

12.为使学生掌握“果实”的概念,在向学生提供各种实物或例子时,除具有可做种子这一本

质特征外,其他非本质特征,如可食或不可食及形、色、味都不断变换,从而使学生形成关于果实的正确概念,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 1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__________三个过程。

14.假如问题的结构不明确,其解法规则和答案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则该问题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__________。

15.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___ 。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3.不能加快的内容仍可以再认,说明再认所要求的可利用性阈限水平较低。

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7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5.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布鲁纳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2.简述品德的特征。 3.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4.简述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

1.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考查学生这一要素。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AC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理论中桑代克的联结说,他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ABCE

【解析】本题考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属于识记型题目。加德纳强调,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七种不同的智力: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4.CDE

【解析】本题考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元认知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

5.BDE

【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类型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打排球、汽车驾驶属于开放性技能,它们 对外界变化的情况有处理能力,并对由此所发生的事情有预见能力。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掌握,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又包括从众和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它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题干所述为服从,故选B。 7.ABCDE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分类,属于识记型题目。具体考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他认为,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具体考查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的区分。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它又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题于所述为父母意愿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属于间接近景性动机。 9.ABC

【解析】本题考查技能的特点,具体是对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分。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DE两项是心智技能的特点。 10.A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策略的掌握,要注意区分各种策略。题干所述为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应用,表示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11.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智力测验。《斯坦福一比纳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其公式为: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根据题干内容,答案即(6/5)×100=120。 12.ABCD

【解析】本题考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他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个: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情绪唤醒,言语暗示。 13.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具体内容是条件反射中涉及的四个基本事项,即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 14.AC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理论,具体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理解。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 15.E

【解析】本题考查对心智技能阶段顺序的掌握。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依次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16.AB

【解析】本题考查对奥苏贝尔的认知观的掌握。奥苏贝尔认为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17.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动机理论的掌握,属于识记型题目。强化说的提出者是斯金纳,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概括说是学习迁移的理论。 18.A

【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题干所述指的是变通性,即灵活性。 19 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巩固的途径,具体内容是复习活动的适当超额。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0×150%=15。 20.ABCE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是对头脑风暴训练的掌握。头脑风暴训练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它是以获得方案的数量为目的的。 21.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是奥苏贝尔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22.ABC

【解析】本题考查对问题解决的特点的掌握。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故选ABC。 23.ABD

【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了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24.ABCDE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创造性中的个性因素。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包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25.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26.ABD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师成长的历程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7.AB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它包括肯定性训练、系统脱敏法和全身松弛训练;自我控制法和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28.ABCD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抑郁症的理解。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它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消极、失去满足感,也表现在躯体上的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29.ABCE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品德的关系。它们的直接根源是不同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30.CDE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 )。 A.肯定性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全身松弛训练 D.自我控制法 E.强化法 28.抑郁症主要表现为( )。 A.情绪消极 B.食欲不振 C.失眠 D.失去满足感 E.疲劳 29.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E.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0.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 )。 A.归属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符号学习 D.概念学习 E.命题学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认知内驱力、________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