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动物营养学试题

动物营养学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4:01:54

答:禽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减少,是饲料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额外能量效应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答:其可能的机制是:①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②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③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④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⑤添加脂肪能增加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NSP的概念。

答: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 必需脂肪酸的生物作用是什么?

答:①必需脂肪酸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参与磷脂的合成;②必需脂肪酸是合成二十烷的前体物质;③必需脂肪酸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④必需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 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答:①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②脂类的防护作用,例如:皮下脂肪的抗微生物侵袭,保暖作用,水禽尾脂腺的抗湿作用;③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④磷脂的乳化特性,有利于提高饲料中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⑤胆固醇,有助于甲壳动物转化合成维生素D,性激素,胆酸,蜕皮素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⑥脂类也是动物体必需脂肪酸的来源。 比较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的差异主要在反刍动物的瘤胃消化和吸收上。1.在反刍动物瘤胃中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经微生物作用变成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减少。2.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3.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4.瘤胃微生物可利用丙酸、戊酸等合成奇数碳原子链,因此其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

在小肠中消化的不同点: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并且其小肠中不吸收甘油一酯,其粘膜细胞中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反刍动物的脂肪吸收量可能大于其摄入量。反刍动物脂类的吸收: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只有通过瘤胃壁吸收。 热增耗(HI)、TMEn的概念?

答:热增耗(HI):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TMEn的概念?

答:TMEn: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真代谢能。 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答:动物采食饲料后,三大养分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或氧化磷酸化过程可释放能量,最终以ATP的形式满足机体的需要。 简述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措施。

答:(1)根据动物种类,性别,及年龄来配制日粮配方 (2)对于不同动物的不同生产目的,改变日粮中能量含量。一般来说维持>产奶>生长,育肥>妊娠和产毛 (3)在适宜的饲养水平范围内,随着饲喂水品的提高,饲料有效能量用于维持部分相对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效率增加。(4)饲料中的营养促进剂,如抗菌素,激素等也影响动物对饲料有效能的利用。 简述能量的作用及来源。

答:能量可定义为做功的能力。动物的所有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肌肉活动,神经活动,生长,生产产品和使役等都需要能量。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饲料三大养分中的化学能。

饲粮氨基酸的平衡?

1.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须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

2.若目中饲料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说明该饲料的氨基端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

粗纤维的生理作用:反刍动物: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的健康.维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为动物提供大量能源.

非反刍动物:维持肠胃正常蠕动.提供能量.饲粮纤维的代谢效应.解毒作用.改善胴体品质.刺激肠胃道发育.

脂肪的营养生理作用: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脂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脂类的野外能量效应.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脂类在动物营养中的其他的作用.(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脂类的防护作用.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磷脂肪的乳化特性.胆固醇的生理作用.脂类也是动物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动能物质的组成成分.) 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答:一.单胃动物:

1.消化酶,单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在胃和小肠上部进行,主要靠酶消化。消化酶有三个来源:胃粘膜、肠粘膜和胰腺。

2.消化过程,从胃中开始消化,天然蛋白不能被消化酶消化,因其特异有序的立体结构可阻止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变性后可使有顺变无序,增加对酶的敏感性。HCl和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HCl处理变性后对胃蛋白酶更敏感。未消化蛋白质进入大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AA,N及其他含N物质,大部分不能被利用。

3.吸收,AA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部完成,为主动吸收,VB6可提高正常AA的转运,有三个转运系统分别转运碱性、酸性和中性AA,三个系统各有不同载体:同一类AA之间有竞争作用,但不影响另一类AA吸收。各AA吸收速度顺序为:L-AA高于D-AA。

二.反刍动物:反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约70%在瘤胃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30%在肠道分解。

反刍动物小肠消化与单胃动物不同之处。

(1)代谢N相对于饲料N的比例高于单胃动物,特别是日粮蛋白质缺乏时。

(2)食物流入十二指肠的中和率慢于单胃动物。

(3)胰蛋白酶的激活和活性高峰在空肠中段才能达到(单胃动物在十二指肠)。

(4)胰液中核酸酶活性高,可能与微生物中核酸含量高有关,进入十二指肠食糜的微生物蛋白和未解日粮蛋白的比例与蛋白质种类有关,约蛋白质和非蛋白质氮,构成微生物蛋白质,然后又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供动物肌体吸收利用。

缺钙磷:食欲降低,异食癖;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佝偻病,骨质疏松,产后贪婪. 缺镁:厌食,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挛和肌肉抽搐.

缺钠钾氯:食欲差,生长慢,失重,生产力下降,饲料利用率低。

缺硫:消瘦,脚、蹄、爪、羽毛生长慢,反刍动物利用纤维素的能量力降低,采食量下降。 缺铁:贫血,生长慢,昏睡,可视粘膜变白,呼吸频率增加。

缺锌:食欲低,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皮肤和皮毛损害,雄性生殖器发育不良,牧畜繁殖性能降低和骨骼异常。 缺铜:贫血

缺锰:采食量下降,生长减慢,饲料利用率下降,骨骼异常。共济失调和繁殖功能异常。 缺硒:繁殖性能低,猪,鼠出现肝坏死,鸡出现渗出性素质和胰腺纤维变性,牛羊出现白肌病或肌肉营养不良。

缺碘:甲状腺肿大,生长受阻,繁殖力下降。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和贮能作用,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有些寡糖的生理作用,动物体内糖苷的作用,,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糖蛋白质,糖脂的生理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非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单糖互变.葡萄糖分解代谢,葡萄糖参与的合成代谢,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糖原异生.挥发性脂肪酸代谢.

搜索更多关于: 动物营养学试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答:禽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减少,是饲料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额外能量效应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答:其可能的机制是:①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②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③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④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⑤添加脂肪能增加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NSP的概念。 答: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 必需脂肪酸的生物作用是什么? 答: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