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动物营养学试题

动物营养学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6:23:09

理想蛋白质:指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100%。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产生上述产物的化合物的总称。 半纤维素:是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含有大量的β-糖苷键。与木质素以共价键结合后就很难溶于水。

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减少,是饲料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必需脂肪酸: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通常将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高度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氢化:在催化剂或酶的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得到氢而变成饱和脂肪酸,使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但也损失了必需脂肪酸。

有效能:饲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 能值:饲料中的有效能含量 即反映了饲料能量的营养价值。

总能(GE):饲料中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的全部量,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粗脂肪和粗蛋白质能量的总和。

消化能(DE):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即:DE=GE-FE

表观消化能(ADE):粪能中未扣除代谢粪能计算的消化能。

真消化能(TDE):粪能中扣除代谢粪能后计算的消化能。TDE=GE-(FE-FmE) 代谢粪能(FmE):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和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之和。

代谢能(ME):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可燃气体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

尿能(UE):是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 内源尿能(UeE):尿中能量除来自饲料养分吸收后在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外,还有部分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动员分解的产物,后者称为内源氮,其所含能量称为内源尿能。 氮校正代谢能(MEn):是根据体内氮沉积进行校正后的代谢能,主要用于家禽。 净能(NE):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饲料的代谢能扣去饲料在体内

的热增耗。

热增耗(HI):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维持净能(NEm):饲料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维持体温恒定部分。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生长净能(NEp):饲料能量用于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用于劳役做功的能量。 能量总效率:指动物产品中所含的能量与摄入饲料的有效能之比。

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绝食代谢:指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 内源尿氮(EUN):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

代谢粪氮(MFN):采食无氮日粮后,从粪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氮。 体表氮损失:是指动物在基础氮代谢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

NPN,即非蛋白氮,动植物体内的NPN包括游离氨基酸、酰胺类、含氮的糖苷和脂肪、铵盐等。

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答:①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②脂类的防护作用,例如:皮下脂肪的抗微生物侵袭,保暖作用,水禽尾脂腺的抗湿作用;③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④磷脂的乳化特性,有利于提高饲料中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⑤胆固醇,有助于甲壳动物转化合成维生素D,性激素,胆酸,蜕皮素和维持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⑥脂类也是动物体必需脂肪酸的来源。 什么是寡糖? 寡糖的生理机制?

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2至10个塘单位构成的糖类物质.寡糖的主要作用: 1.促进动物肠道内健康微生物菌相的形成;

2.可结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和调节物体内的免疫系统. 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答:1)配制饲料时,应注意日粮的组成,如猪、禽等应控制粗纤维的含量;2)配制饲粮时,应注意能氮平衡,高能低氮,高氮低能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3)配制饲料时,应注意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及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配比;4)对饲料进行碾碎、发酵、青贮等调制与加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5)某些饲料应经过特殊处理以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6)可在日粮中补充少量合成氨基酸,以使日粮全价性和氨基酸平衡。

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答:猪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禽饲料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 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是什么?

答:理想蛋白:指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100%。 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的实质是什么?

答:理想蛋白实质是将动物所需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作为评定蛋白质质量的标准,并将其用于评定动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 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的意义。

答:理想蛋白质的意义:a 确定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 b 指导饲料配制,合理利用饲料资源 c 可用于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 d 实现饲粮低蛋白,降低成本,减少氮排泄。 NPN的合理利用措施有哪些?

答:合理利用措施:1) 延缓NPN的分解速度 包括a 采用包被技术 b 使用脲酶抑制剂抑制活性 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3)正确的使用技术:a 用量不超过总氮的1/3,b 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3% 4)避免水中饲喂,不能同时使用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制成添砖,尿素青贮。 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

答:限制性氨基酸: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

答:由于这些限制性氨基酸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生产实践中,饲料或饲粮限制性氨基酸的顺序可指导饲粮氨基酸和合成氨基酸的添加。 简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

答: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以下几点,瘤胃的营养环境稳定,瘤胃的水代谢稳定,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含量,瘤胃pH较稳定,变动在5.5-7.5间,瘤胃温度稳定,一般维持在38.5-40℃间,瘤胃的厌氧环境稳定。

简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营养生理意义。

答:瘤胃的营养环境稳定,日粮中的营养物质连续稳定地进入瘤胃,为微生物活动建立了合适的营养环境;瘤胃内相对稳定的含水量,是微生物活动所必需的条件;瘤胃pH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不同微生物各有其适宜的pH,瘤胃PH通过大量分泌唾液来调节,而唾液分泌量取决于反刍的持续时间,影响反刍的主要因素是日粮中粗料的比例。因此日粮组成对瘤胃pH的影响最为突出;瘤胃的厌氧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温度对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稳定和功能极为重要。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特点。

答: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1、是以粗纤维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为主,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小肠、盲肠、结肠为辅。2、碳水化合物在前胃的消化过程是微生物不断分解纤维分解酶分解纤维的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转运吸收入细胞;它在瘤胃中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即丁酸、丙酸和乙酸,

通过扩散进入体内。丁酸和乙酸发酵产生的氢,用于合成甲烷,通过嗳气排出体外,其能量损失较大。

猪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特点。

答:猪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1、是以淀粉形成的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的挥发性脂肪酸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2、营养性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前端即口腔到回肠末端;结构性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消化道的后端即回肠末端以后。3、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多糖为主,也包括未消化完的营养性碳水化合物,由微生物发酵分解,主要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甲烷、二氧化碳。部分挥发性脂肪酸由肠壁进入体内,而气体则由肛门排出。 NPN的利用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原理:反刍动物:尿素→ NH3+CO2 CH2O →VFA+酮酸 NH3+酮酸 →AA →菌体蛋白

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

答: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沉积的因素包括动物的种类和年龄,饲料组成及抗营养因子,饲料加工贮存中的热损害等。1)动物因素:A 动物种类 对同一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沉积,不同的动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动物各自消化生理特点的不同所致。B 年龄 随着动物年龄的增加,其消化道功能不断完善,对石如蛋白的消化率也得到相应提高。2)饲粮因素:A 纤维水平 纤维物质对饲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都有阻碍作用,随着纤维水平的增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排空速度也增加,这无疑降低了其被酶作用的时间及被肠道吸收的几率。B 蛋白酶抑制因子 一些饲料中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3) 热损害:对大豆等饲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也能使蛋白质初步变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则有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4)日粮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5)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 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答:优点1、填充消化道,产生饱食感。2、解毒作用。3、刺激胃肠道发育,维持正常的蠕动。4、提供一定的能量。5、改善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缺点1、适口性差,减少动物的采食量。2、影响能量的利用率。3、消化率低,并影响其他养分的消化。 简述NSP的营养特性。

答:可分为不溶性NSP即纤维素等和可溶性NSP即β-葡聚糖等。纤维素其具有填充消化道,产生饱食感;激胃肠道发育,维持正常的蠕动等营养生理特性,能够被反刍动物所利用,单胃动物利用较少。β-葡聚糖其具有较大的负面营养特性,其利用率很低。 简述NSP的负面营养特性及克服措施。

答:可溶性NSP即β-葡聚糖,同时含有阿拉伯木聚糖。它们与水分子直接作用增加溶液的粘度,且随着多糖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动物的消化道内使食糜变黏,进而阻止养分接近肠黏膜表面,最终降低养分的利用率。动物又缺乏该种对应的内源酶对其进行降解。克服方法是加入特异的对应的酶类。 何谓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

搜索更多关于: 动物营养学试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理想蛋白质:指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100%。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产生上述产物的化合物的总称。 半纤维素:是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聚合物,含有大量的β-糖苷键。与木质素以共价键结合后就很难溶于水。 非淀粉多糖(NSP):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可分为不溶性NSP和可溶性NSP。其中可溶性NSP具有较大的抗营养作用。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料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料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减少,是饲料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