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8:36:18

名词解释

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湿润系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

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

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水分循环:由水分蒸发为水汽,再凝结为降水,重新回到地表面的循环往复过程叫水分循环,由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来实现的。

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江河、湖

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海洋是水圈的主体,陆地水相对来说少得多,但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洋:洋的主体应该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

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海水盐度

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气候与大陆的影响。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

全日潮三种类型。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潮流也分为半日潮

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

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

洋流: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

第 页 共 15 页

5

名词解释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

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流域: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流域形状、流域高度、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

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这是

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

度。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流域高度:主要影响降水形式和流域内的气温,进而影响流域的水量变化。

流域方向或干流方向对冰雪消融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河流的水情要素:为了认识河流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描述水情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水位、流速、

流量、含沙量以及河流的温度和冰情等。

径流的形成可以划分为:停蓄阶段、坡面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的产水量。单位m3/a?km3。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

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

径流系数: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α=y/x。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

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湖泊:由陆地表面的天然洼地形成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每个湖泊都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

用的自然综合体,受当地气候、径流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制约。

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生有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形成或积累的地段称为

沼泽。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地表水的渗入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其物理性质有湿度、颜色、透明度、比重、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和味感。

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岩石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

泉:当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揭露于地表时,地下水出露成泉;或者说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山区及丘

陵区的沟谷与坡脚常常可以见到泉,平原地区很少见。

第 页 共 15 页

6

名词解释

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及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确定,以

克/升表示。总矿化度表示水中含盐量的多少,即水的矿化程度。

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这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

硬度。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经过堆积和变质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能自行流

动的天然冰体。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

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雪线:某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可能存在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这一高度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通称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

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是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冰川分布高度受雪线的严格控制,任何地区如果地表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第五章: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

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

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

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

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

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

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

第 页 共 15 页

7

名词解释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

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携带泥沙和推动沙砾发生位移。其方式有悬移、推移、跃移和溶解搬运。

流水的堆积作用:当流动的水量减少,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或进入水流的泥沙增加时,其动能就减小,

一部分物质堆积于坡麓、河谷、平原、洋盆、称为堆积作用。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

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 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的特殊洪流。

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

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河流侵蚀基准面。

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老年河流),当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达

到相对平衡(即河床冲淤平衡),流水只把支流汇入泥沙全部搬运入海而床底纵剖面保持稳定不变,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它表现为一条近似平滑的凹形曲线。

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地貌类型。

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

河漫滩:洪水期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牛扼湖: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灯泡

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河道取直,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强,而原弯曲河段流速变小,发生淤积,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转化为湖泊,称牛扼湖。

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

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河流阶地:较宽的谷底,尤其是河漫滩河谷,经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谷底部分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

呈阶梯状沿河分布于谷坡上,即洪水位淹没不了的谷底部分称为阶地。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 形成阶地的原因有:①地壳上升运动。②侵蚀基准面下降。③气候变迁。 阶地类型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第 页 共 15 页

8

搜索更多关于: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 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湿润系数: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