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①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针对台阁流弊,以声调、格律论诗,提倡以汉唐为法,从文学本体出发。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却启发了“前七子”复古运动。
②“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以复古为旗帜,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③复古思潮消退,诗歌上先后出现了六朝初唐派(杨慎)、中唐派(皇甫汸)、性气诗派(皇甫涍);散文方面,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文人提出以唐宋古文为宗。 ④“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重新提出以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标准的复古运动,影响在前七子之上。
⑤归有光:论文以唐宋为宗,对文坛影响甚大。
-------------------------------------------------------------------------------
第二节、李东阳与茶陵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对台阁体文学发动了一次冲击。 李东阳的文论: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他论诗重音韵、格调,主张向汉唐诗歌学习,以突破台阁体在诗歌内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 李东阳的创作:
①长期的台阁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使他有些作品还保留着台阁体的痕迹,有大量友朋间的唱酬、赠答之作,文章上基本沿袭了台阁体的观念,强调“义理”对文章的统领作用。
②他也有不少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个人的真情实感;有些作品着重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 创作特点:
①重视乐府诗的创作;
②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感情形态比较真挚; ③用词雅正而雄浑,力争有“唐人风致”。
-------------------------------------------------------------------------------
第三节、前七子
一、前七子的复古运动
原因:①茶陵派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仍然存在;②明初程朱理学受到官方高度重视,崇经穷理风气盛行,创作理气化倾向活跃。
“前七子”核心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继承了茶陵派学习汉唐的思想,倡导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古诗学汉魏,律诗学盛唐)。借助复古的手段,达到诗歌反应现实以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因此反映现实题材的诗占很大比重。李梦阳用汉唐的优秀传统反对台阁体的流弊,同时贬斥文学“主理”现象,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真诗在民间”。这反映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带有庶民化气息。
弊病: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影响了情感自由表达,难免表现出模拟的习气。 前七子的创作:
①大量的拟古之作;
②有重视时政的题材,这与一些成员自身政治命运和干预时政的勇气有关,作者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强烈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③民间生活题材,从民间汲取创作素材,与前七子重视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生活的民间作品的文学态度相关,也偶有佳作。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也成了前七子文学表现的对象。 李梦阳的创作:李梦阳所作七言古诗雄浑悲壮,如《石将军战场歌》,结构紧凑,音调雄壮,气象阔大。七言律诗也不乏佳作,以气象高古、意象开阔取胜,表现出一种崇高美。如《秋望》,意境苍凉。
何景明的创作:长于七律,虽然同样学杜甫,但与李梦阳追求的雄浑格调不同,何诗风格俊逸,兴象闲雅。
※ 李何之争:
①关于“法”的论争:“法”,即作文写诗之法。
李梦阳的“法”是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具体方法,是创作诗文应该遵循的原则个规矩。他认为,要想作某种诗歌就必须遵守其法则,不然就不是这种诗歌了。因此他批评何诗“有乖于先法”。但李梦阳的这种句法讲求影响到了情感和意义的表达,过分模拟前人的字法、句法和篇法也难免有剽窃之嫌。
何景明的“法”则是“取境”之法,也就是诗歌中会意造象的方法。他主张象与意的统一,他的法侧重于对作者意的表达,是用而不是体。他主张学习古诗的精神情意,研究古人的心法,在精神意气上接近古人,而不是在语言篇章所表现的形体上模仿古人。何景明还认为字句、篇章之法会束缚和阻碍诗歌创作。
②对诗歌体貌追求的不同:“俊亮”与“柔淡”
李梦阳认为何景明诗歌过于俊亮,缺少温柔淡薄的思致,徒有宛亮的调子,而没有沉着雄丽的作风。也就是说,何景明的诗歌根本没有古诗的格调。
何景明则认为李梦阳的诗歌是古人的影子,并指责了李梦阳在实际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变了形的“柔淡诸意”。何景明认为,作者的命意和铺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是合理的,因此他的响亮之格也是合理的。他主张风格多样化。
③影响:这次争论充分暴露了李、何所继承和发展的“格调说”的先天不足和自身的理论缺陷,同时也暴露了他们对古诗传统认识上的粗糙和缺陷。他们的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当时的台阁文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理论主张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李梦阳的复古理论和实践容易使人走向拟古的文风,故而主体性情的抒发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而何景明主张自开堂奥,这使得其诗歌体貌与古诗越来越远,劣者会流于杂乱和琐屑,故而学诗者不知何从。 ----------------------------------------------------------------------------------------------------------------------
第四节 唐寅和吴中四才子
吴中诗派(六朝诗风)
代表人物:唐寅、文徵明,追慕六朝诗风。
⑴唐寅:诗歌间或有元稹、白居易的浅俗率易,前期诗是六朝诗风,词藻缛丽,格调绮靡;后期诗则率意而作,自然清新,如《桃花庵歌》。
思想心态:①达观;②对商业的肯定:③适志是他的人生追求: 特点:①如乞儿唱莲花落,具有通俗浅俚的特点,如《一年歌》;
②对世态炎凉的揭露,如《席上答王履吉》,“面前斟酒酒未寒,面未变时心已变”;
③对个人闲适心态的表现,如《桃花庵歌》; ④推崇李白,以李白自许,如《把酒对月歌》。
⑵文徵明:诗歌受宋诗影响很大,颇有闲庭信步的风致。
-------------------------------------------------------------------------------
第五节、其他诗歌流派
(一)六朝初唐诗风(反对“前七子”)
正德末嘉靖初,六朝初唐诗风的兴起,反对“前七子”复古运动。
杨慎:李东阳的学生。他认为:①六朝诗歌所承载的传统并非“绮丽不足珍”;②“前七子”复古运动中的摹拟抄袭、蹈袭剽窃之风盛行。因此杨慎试图廓清诗坛的陋习。他的近
体诗,既有六朝诗歌的绮靡,又能兼备乐府诗的古澹,与李梦阳等人极力追求的雄健刚劲有明显不同。
(二)中唐诗风(救六朝初唐诗风之弊)
嘉靖前期的另一股风气是学习中唐诗歌,皇甫汸、皇甫涍等人有感于六朝初唐诗风的“弱靡不振”,则效法中唐钱起、刘长卿等人。他们擅长五律,境界上清新幽远,兴象玲珑。 (三)性气诗派(反对“前七子”,追求“理趣”)
因“前七子”提倡复古,流于模拟,只关注诗的气象境界,不关注是否载道。因此正德、嘉靖年间的一批理学家主张承袭邵雍以来理学诗人“诗以明道”、“吟咏性情”的传统,作诗强调“理趣”。
----------------------------------------------------------------------------------------------------------------------
第六节、唐宋派与归有光
唐宋派(师唐宋文)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代表了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即唐宋派。他们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舍秦汉古文而以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师法“唐宋八大家”,尤其推崇欧阳修和曾巩,影响了科举文风。
创作主张: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王慎中与明初文人宋濂等“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思想脉络相通,而唐顺之论及文章的“本色”,他也强调文章之“法”,但又主张作文不要专注于“绳墨布置”的形式化,应该重在表现作家胸臆。不过,“本色论”也包含着唐顺之文以明道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直抒胸臆的前提是要“洗涤心源”,加强自身道德涵养,遵循儒家修身养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则。因此,在重视文以明道这一点上,王、唐二人态度相同。 实际创作:尽管如此,唐宋派的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却不是那些“以道为文”、发明“圣贤之旨”的文章,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无关理道的感怀纪事之作,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夹叙夹议,层次分明,布局精巧。
弊病: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但或因为过于强调“理”的色彩而由文入道,或因为缺乏对“法”的把握而落入模拟剽窃的恶习。唐宋派过于强调文章的载道功能,出现“惮于修辞,理胜相掩”的情形。
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又尊尚唐宋诸家,反对后七子复古之举,主要还是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而不是针对取法对象。归有光的散文长处在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任务,把生活琐事引入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联系生活。状情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