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曲靖一中、柳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曲靖一中、柳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3:47:32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曲靖一中、柳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被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子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他将礼乐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联系起来,以其道论来解释周朝礼乐的核心精神,同时又以礼乐的核心精神来解释其道论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老子一方面继承周朝礼的秩序和质朴的精神,同时继承乐的和谐和宁静的特质,另一方面又以道来给予这种精神和特质以新的解释,因此,以道论来诠释西周礼乐的核心精神,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形成其深刻反映礼乐文化精神的道家学说。道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中。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则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探寻和揭示蕴含于礼乐之中的内在精神实质以及它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仁道?的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政治上层的外在规定,变为包括为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自觉追求。他还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成为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由于出生于礼乐文化最盛的周朝第一封国——鲁国,因而对周朝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情有独钟。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而且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他开创学习礼乐文化的私学学派,并有弟子三千。他教弟子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教),而以礼乐为先。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礼记·乐记》及其他相关文献和典籍中。

道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兴起的两股主要的思想力量。这两股思想力量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甚至世界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崩乐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自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表面上是诸侯僭越、破坏制度,实际上却

是社会发生变革,要求礼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经过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不仅彻底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刘德喜《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上到下的过程,即由周初礼乐只服务于贵族到逐渐扩大范围,最终“礼不下庶人”的制度被打破。

B.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得到新发展,这一时期兴起的礼乐文化思潮使之前的礼乐制度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C. 诸子百家不仅对“礼崩乐坏”的原因做出反思,还进一步阐述了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推动了礼乐文化向前发展。

D. 老子的道家学说深刻地反映了礼乐文化精神,他把周朝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其道论结合起来,互相解释。

2.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总说礼乐文化的发展过程,并指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B. 第二段具体阐述了老子对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他一方面继承了周朝礼的秩序、精神以及乐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对这种精神和特质加以创新,由此形成了道家学说。

C. 第三段阐述了孔子是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礼乐文化,删述礼乐文化经典,由此创立儒家学说,还将他所阐述的礼乐文化普及于民众。

D. 第四段分析了社会变革对礼乐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指出社会的变革引发了礼乐制度的“崩坏”,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的核心地位。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及“礼崩乐坏”的局面,侧重从具体的礼乐规范中发现隐藏其中的精神实质及它在社会、政治、人生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B. 孔子通过探寻礼乐规范形成了 “仁道”思想体系,并将其作为礼乐的理论基础,使礼乐由原来的政治上对所有人的外在规定变成了所有人的自觉追求。

C.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中主要的思想力量,道家和儒家在战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

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D. 由西周初年的礼乐文化传授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因果关系倒罝。府是西周的“礼乐崩坏”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项,因果关系倒罝。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 “分析了社会变革对礼乐文化的意义和影响”错,第四段是分析了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意义和影响。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B“使礼乐由原来的政治上对所有人的外在规定变成了所有人的自觉追求。”错,礼乐原来为氏族贵族所专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曲靖一中、柳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被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礼不下庶人?的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即后人所说的?礼乐崩坏,’,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老子和孔子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兴起的主要代表。老子和孔子以后的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礼乐文化的思潮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思周朝?礼乐崩坏?的深刻原因,并系统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史称?百家争鸣?,共同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 面对西周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的传统以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周朝守藏室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