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修作业二: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 - 图文
解:(1)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 甲的平均成绩为 85×3+83×3+78×2+75×2 3+3+2+2 =81 乙的平均成绩为 73×3+80×3+85×2+82×2 3+3+2+2 =79.3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的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2)如果现在要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试一试。 学生交流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思考(1)招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说明公司侧重于哪几个方面的成绩? 思考(2)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求两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那么它们的权分别是什么? 解:(2)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则 甲的平均成绩为
5
85×2+83×2+78×3+75×3 2+2+3+3 =79.5 乙的平均成绩为 (四)、解决问题(选) 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思考(1)如果计算不加权的平均数,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2)你认为在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时侧重于哪个方面的成绩?三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思考(3)你能先猜出两人的名次吗,依据是什么? 思考(4)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你能求出A、B的综合成绩,决出两人的名次,验证你的猜想。 思考(5):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从中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五)、巩固新知、 1、这回王小明的考试成绩知道是怎样计算的了吗?哪一项考试成绩最重要?为什么? 2、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和
6
笔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3、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为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六、实施成效(不少于500字) 课表分析:《课程标准》指出:统计学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统计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我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成效; (1)对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准确理解和正确的表述; (2)能够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评价与反思(不少于750字)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虽然在旧版三年级教材中,学生对平均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觉得对于四年级的他们来说,平均数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本节课中,希望能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平均身高、平均分等生
7
活中的平均数直接切入主题。由于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同桌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 然后利用两个判断,一则强化对平均数的理解,二则引出下个例题。在例题2中,比较两个队的成绩,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引起冲突,到底是比总数,还是比平均数好,由于之前的学习经历,大部分人选择比平均数,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是选择比总数的,说明这部分同学对为什么要用平均数来比较两个队还不是很明白,故我将两张表格转化成两张标明平均数的统计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经过处理得到的数,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故用平均数来衡量这样两个队的水平更好。 最后我在设计三年级二班第一小组口算比赛这题练习题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要学会灵活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本节课的不足和遗憾之处:一、在教学平均数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而对“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点没有很好的突破,所以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学生对于作业本中纯粹的求平均数的题目就很觉得很容易,但实质上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二、对于教学设计中的素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同样的素材在教学不同方
8
面都可以重复利用起来,这样还可以做到呼应的效果。三、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对公开课中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还有流于过场的形式,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最大功用,这些问题还值得我好好探究与学习。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能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