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修作业二: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 - 图文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
课题名称: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作者:xxx 学校:罗雄一中 一、问题标题:(30字以内) 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问题描述/呈现(不少于150字) 《平均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教学内容,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本课概念性较强,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原因追溯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算术平均数学,有一定合作交流的经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限可能难以理解“加权平均数”意义,容易使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求加权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让学生理解“权”的含义,对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通过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让学生经历数
1
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 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可以只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 本节课为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机盎然。在备课时,我们根据课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以生活中常见的调制咖啡、和学生身边的数学小册成绩作为引例,把课本的引例作为课后作业;并把课本上的例1、例2进行加工,利用变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实施过程(不少于500字) (一)、情境创设、 1、复习: 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_平均数. 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 2
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 情境导入:如下表所示, 这是海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王小明参加的一次考试成绩表,此次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本功、说课、微格四个部分,最后总分是83.16,同学们猜想一下总分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动手计算验证下自己的猜想?你们计算的结果是83.16分吗?难道评委们给王小明算错分了吗?学完本节课,你就会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主探究、 问题1:东方市三个郊镇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东方市三个郊镇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示正确吗? 0.15+0.21+0.18 3 思考1:东方市三个郊镇的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思考2:总耕地面积 思考3:人口总数 (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 议一议 [师](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请大家互相交流. [师]由于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 以所占的比份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可见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是很大的. 教师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3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我们就把上面求得的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 加权平均数,由于各郊镇的人数不同,各郊镇的人均耕地面积对东方市三个郊镇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就不同.因此我们把东方市三个郊镇的人数(单位:万)15、7、10分别称为三个数据的权.由此可见,由于工作不同,对各方面的要求就不同,哪一方面比较重要,权就比较大. 思考:你能用上面的字母表示出东方市三个郊镇的人均耕地面积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吗? 议一议:算术平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 三、应用举例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思考(1)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时,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是多少? 思考(2)招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说明公司侧重于哪几个方面的成绩? 思考(3)计算两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实际上就是求两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那么它们的权分别是什么?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