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柳州市第三十中学 李升勇 545006
【摘 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应用 心理健康 教育 1.前言
体育与健康教学以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直接目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仅仅具有发达的身体和智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优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健身”的目的,还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2.心理健康的含义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内容极为丰富。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经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权威的定论,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智力正常②人格完整③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④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⑥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⑦正常的人际关系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3.1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独立性就是个性,是把依赖性的态度和行为转换为自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并在社会条件下与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有度讲,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应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而新课标中表现出来的体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2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体育与健康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在活动和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课在的体育游戏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如果认真上好体育好健康课以及课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体育与健康课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3.3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些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再磨练人的意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新课程的活动当中,由于受到上述的各种不同的考验,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拨、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
3.4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少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自多方面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很明显处于这各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十分渴望地能从压力下解脱和人性复归。体育与健康课较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有利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 4.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
体育与健康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是一个多边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和学生同处于一个环境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交往的特定因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引导学生的行为。
4.1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教师的情操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的互动性,更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到热爱学生,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干和学识,寓教于爱,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信任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就能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消除不良心理状态,而不应是用恐吓和高压形成的“威严”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身体练习。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一堂课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往往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它是决定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的内部心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4.2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养成主动体育的习惯。目前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必须要求我们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精心设计每节课,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目的,以志其趣;创设情境,以诱其趣;巧妙设题,以引其趣;及时评价,以稳其趣;教法灵活,以增其趣;开展竞赛,以激其趣;内外结合,以固其趣。在课上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让学生自由结组,自定目标,在主动体育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熔入到集体中去,在学练中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性格健全、没有缺陷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4.3.1性格健全的人对自己、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时空自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技术动作时,首先要预防错误动作的产生,尽可能的避免错误动作形成后再进行纠正,准确的示范,精炼的讲解,合理的教学步骤,及时的指导等是让学生一开始就获得成功经验的保证。
4.3.2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位学生,而应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方面的特点,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指导,帮助其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扬长避短,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放弃原来的体育学习需要和动机,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样以便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助益。
4.3.3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变化复杂,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障碍,如:畏难、胆怯、对立、焦虑、过度紧张、恐惧等,它们是体育学习的阻力,会削弱体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观察,激发学生去活动的情感成分,在课堂上做到态度和蔼、耐心细致,以鼓励为主,切忌控苦讽刺。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并迁移到其它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健康。具体较为适宜运用的心理调节手段和方法诸如呼吸调节、注意集中练习、思维积极性调节、表情调节、动作表象练习、自我暗示等,这些方法具有容易掌握,效果较好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的特点。 4.4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4.4.1思想品德决定人们的行为表现,行为表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整体组成部分,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育人的总体目标服务。在此中必须要贯彻德育教育,使他们的操行符合社会的要求,被社会所接纳,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小社会中,学生之间能更好地相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
4.4.2体育精神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有计划,要明确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表现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关系,在课上必须有严密的组织性,并根据教材本身具有的广泛的思想性,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田径教材注重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勇往直
前的优秀品质;球类教材注重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尊重教师、尊重同学,讲文明礼貌的良好作风,锻炼机智灵活、顽强拼搏的优秀
品质等等,促进学生在行为上要合理,合情合节,做到一言一行不能对别人有所害,为人与善、助人为乐,从而使心理活动的外在行为表现为社会所能接受。 5.结束语
5.1要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首先体育教师自己的心理必须健康,其次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迫在眉睫。
5.2体育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构建和创设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内外体育活动环境。
5.3体育教学是把双刃剑,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也会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效应,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同刺激因素产生的心理变化,改进教学方法,降低不合理的刺激,提高学生对刺激的心理应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
[2]李永和.中小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樊炳有.辨识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J].天津体育学院报
[5]谭华,季浏等.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领域[J].中国学校体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