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导引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导引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4 20:01:49

答案:

(1)时间: 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5)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4.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历史学习中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加强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阅读历史地图时应掌握以下阅读要素:

第一,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历史地图上的方向基本上也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历史地图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因此大多省略了。

第二,要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历史地图比喻为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宝库,那么,历史地图的图例就是打开这所宝库的钥匙。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才会得心应手。所谓图例,通俗地说,就是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历史地图的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反复出现的同类符号的简单说明。它与普通地图上的常用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在历史地图中,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岸线、河流及运河,国界和地区界,以及长城、山脉、铁路等符号作统一规定;有关中国历史的地图中,对诸侯国、郡、州及省级驻地以及政权部族界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

13 / 17

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统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示出来,例如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

第三,要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古今对照功能在课本历史地图中最大的应用就是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即在每一幅历史地图下面提供了重要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表,通过古地名相对应的今天的方位,学生们就能对历史地图中表示的古地名的确切位置有个明确的概念。

例:阅读下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写出图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始发地和目的地名称

始发地目的地

(2)写出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地点名称。

14 / 17

(3)红一方面军长征途径11省,你能说出来吗?

答案:

(1)始发地瑞金目的地会宁

(2)遵义

(3)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5.如何理解历史数据表

中央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表

时间 第一次(1930.11~1931.1) 第二次(1931.3—5) 第三次(1931.7—9) 第四次(1933.2—3) 国民党出动的兵力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红军兵力 红军歼敌人数 4万 3万 3万 7万 1.5万 3万多 3万多 3个师 解历史数据表这样的题时首先要确定主题。例如上面这幅图表,结合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幅简表揭示的主题是1930-1933年中央工农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情况。

其次是分析数据。通过纵向横向仔细分析对比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国民党四次围剿所使用的兵力逐次增多,而红军的兵力始终在3~7万之间,敌我力量对比相差非常悬殊,但每一次红军都能最终取胜,取得辉煌的战果。

最后得出结论。如由上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民党派重兵围剿红军,在敌我力量相差非常悬殊的情况下,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6.材料分析题

15 / 17

要想把材料分析题做好,有两点至关重要。

其一:明确要求,准确审题。审题主要包括定时:即弄清材料叙述的时间,如年份、年代、世纪、朝代、某皇帝统治时期等,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定位:即材料所叙述的空间,如中国还是外国,中国的哪个地区、外国的哪个国家或地区。材料叙述的时空一般从出处、按语、材料本身或问题的提示语中去找;材料的内容和材料所设的问题。要理解材料的总体内容,寻找关键性的字词句,结合起来分析;审材料的观点,辨明材料的阶级属性是正确解答材料题的先决条件。

其二:找准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材料超出了课本内容,但又没有完全脱离课本,而是课本内容的合理延伸。材料解析题与教材一定是有所联系的,在读材料时必须时时想着教材,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跟教材中的史实对照对比,从材料过渡到教材,使材料有限的信息转变为教材中完整的史实,这样材料涉及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出来。

例: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是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16 / 17

答案:

(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

“改良主义运动”是指戊戌变法

“旧式的农民战争”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指辛亥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是指无产阶级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先进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7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答案: (1)时间: 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 (3)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5)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4.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历史学习中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加强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阅读历史地图时应掌握以下阅读要素: 第一,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