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 - 理科用
博通教育 中小学课外个性化辅导专家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1) 开源措施
①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 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③ 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
布。④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2) 节流措施
①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 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③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第四章
一、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期其中地壳变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 地壳运动 运动形式 岩石运动方向与地球表面的关系 影响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使岩石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凸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平行 垂直 4、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 2、 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风化作用 因素 温度、水、生物 作用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①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②为堆积地貌输送大量物质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 褶皱山 (1) 褶皱
① 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 基本单位——褶曲,其有两种基本形态,区别如下表所示: 基本形态 背斜 岩层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较老,两翼较新 地貌 ① 岩层拱起,形成山岭; ②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与平缓 结果 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 9 页 共 9 页
博通教育 中小学课外个性化辅导专家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① 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 ②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2) 规模: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3) 成因: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出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若板块相对运动,就会形成高大的
褶皱山系。
2、 断块山
(1)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
明显的位移。
(2) 断层的位移类型
① 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 ② 垂直方向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二、 山地对交通运送的影响
1、 山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2、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 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其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
陵地区。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 河流地貌
(1) 分类: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 (2) 成因: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2、 河流侵蚀地貌
(1) 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 过程:
① 初期: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横剖面呈“V”型。 ② 中期: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流更弯曲,河谷拓宽。 ③ 后期: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3、 河流堆积地貌
(1) 成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而形成。 (2) 类型: ① 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流出出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洪积扇,进而形成广阔的洪积平原。 ②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流)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进而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③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在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平缓,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城市在河流的中下游较密集。 2、 河流的影响
(1) 对生活的影响: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可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河流的冲积平原可作用耕地。
第 10 页 共 10 页
博通教育 中小学课外个性化辅导专家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2)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河网密布处,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3) 对聚落选点的影响
①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② 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第五章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地貌)等。 2、 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生产功能
(1) 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 过程: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
供水分及无机盐。
2、 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其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 变化性:时刻都在演化。
2、 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3、 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4、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 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 人类影响: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生物和水,岩石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表现: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差异。 2、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气候类型,又形成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
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
3、显著地区: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大陆自然带横穿大陆,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5、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 6、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7、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水分。
3、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第 11 页 共 11 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博通教育 中小学课外个性化辅导专家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2、分异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类似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 3、影响因素:山地所在纬度、高度相关。
4、规律: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下学年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开始后 人口变化特点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原 因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 长率水平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典型国家举例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健增长缓慢 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人口增长很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原始型 特 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 12 页 共 12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