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3年最后定稿建筑施工技术题库(经上) - 图文
3.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D为设计桩径。
问题一答: 55号桩 桩顶标高 -2.35m-(-2.3m)= -0.05m= -50mm∈〔-50,+50〕 符合验收要求。(1分) 55号桩沿基础梁中心线方向偏移
150+0.01H = 150+0.01×(2300-300)=170mm>142mm 符合验收要求。(2分)
55号桩垂直基础梁中心线方向偏移
100+0.01H = 100+0.01×(2300-300)=120mm<132mm(2分) 该桩不符合验收标准。
问题二答:15号楼一边桩 桩径偏差1170-1200=-30mm∈〔-50,+50〕
符合验收要求。(1分)
桩顶标高偏差-4.97m-(-5.0m)=+0.03m=+30mm∈〔-30,+50〕
符合验收要求。(2分) 灌注桩边桩桩位允许偏差
100+0.01H=100+0.01×(5000-300)=147mm>141mm 符合验收要求。(2分)该边桩符合验收标准。
★2、分析处理题
某剧场挑台平面和柱截面配筋如图1所示。在14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中有13根有严重的蜂窝现象。具体情况是:柱全部侧面面积142m2,蜂窝面积有7.41 m2,占5.2%;其中最严重的是K4,仅蜂窝中露筋面积就有0.56 m2。露筋位置在地面以上1m处,正是钢筋的搭接部位(图1c)。
17
图1
问题一:为什么柱脚会产生蜂窝现象?(4分)
提示:本案例中混凝土灌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在柱中间模板上未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直接倾倒混凝土下去;本案例施工时未用振捣棒,而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本案例中柱子钢筋采取搭接绑扎连接,搭接处的钢筋设计净距太小,只有31~37.5m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纵筋净距应≥50mm的要求,实际上有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10mm。 问题二:施工中怎样预防本案例中的柱脚产生蜂窝现象? (3分) 提示:改变柱子钢筋连接方式可作为预防方法之一。 问题三:本案例中已出现的柱脚蜂窝一般如何处理? (3分)
问题一原因分析
①柱混凝土底部发生离析或混凝土浇注高度过高,造成模板底部侧力过大,在振捣过程
18
中容易发生跑浆或“跑盒子”(即模板侧向位移),使混凝土产生“烂根儿”。或写出规
范规定:竖向结构中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3m。
②(钢筋过密不利振捣和浇注:从竖向钢筋看,该部位处于上下钢筋搭接部位,钢筋数量有所增加,尤其对柱筋而言,钢筋直径较大,钢筋间隙变小,且根据构造要求,该搭接部位箍筋加密(一般加密一倍),从外观上看变成了钢筋“疙瘩”,显然对混凝土的浇注和振捣增加了难度,易产生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③因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过高,混凝土中的水泥砂浆受钢筋的阻力被黏结浮挂。而石子倾落在先头,易产生“石窝”。
④必须采用振捣棒振捣,并控制好棒头, 不能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 问题二预防措施
①柱中间模板上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不超过3m倾倒混凝土下去,并用溜管或串筒灌注。 ②在开始浇注时必须先浇去石水泥砂浆,一是作为新老混凝土的结合层,二是弥补先浇混凝土砂浆之不足。
③柱子钢筋连接采取电渣压力焊代替搭接绑扎连接。
问题三处理措施:
①用小凿轻轻凿去蜂窝处混凝土及旁边松动的混凝土,用钢丝刷刷干净。 ②浇水湿透或用湿麻袋塞紧湿透。
③支喇叭口模板浇筑提高一个等级的掺微膨胀剂豆石混凝土,并最后凿掉边余混凝土
或 画图说明支喇叭口模板也算对。
19
3、某基坑底面积为22×34m,基坑深4.8m,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2m,天然地面以下1.0m为杂填土,不透水层在地面下11m,中间均为细砂土,地下水为无压水,渗透系数k=15m/d,四边放坡,基坑边坡坡度为1:0.5。现有井点管长6m,直径38mm,滤管长1.2m,准备采用环形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
⑴试进行轻型井点的高程布置计算。(5分) ⑵画出高程布置图(5分)。 ⑴
L?22?0.5?4.8?1?14.4m2
H?H1?h?iL?4.8?0.5?1 ?14.4?6.74m106.74?0.2?6.94m?6m井点管不够长(前共2分) (下为参考答案)
降低井点管抽水设备的埋置面以适应降水深度要求,先挖去1m深的杂填土 1 L?22?0.5?3.8?1?13.9m
H?H1?h?iL?3.8?0.5??13.9?5.69m210 5.69?0.2?5.89m?6m 井点管足够长。(前共3分) ⑵参考图(5分)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