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评估课后答案
C.红色血便或便鲜血表示出血部位以下消化道可能性大
D.便后滴血且大便与血液不混合是内、外痔出血的一种常见表现 E.出现黑便表示肯定存在上消化道部位的出血 20.引起黑便的非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 A B C D E )
A.服用含有色素的某些中药制剂(如陈香露白路片) B.服用含铁制剂
C.进食含动物血食物 D.食用少量猪、牛、羊肉等食物 E.服用含铋的药物
三、填空题
1.致热源是导致发热的最主要因素。致热源可分( 外源性致热源 )和( 内源性致热源 )两大类。
2.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 高热期 );( 体温下降期 )。
3.头痛同时伴随有剧烈呕吐者提示为( 颅内压增高),头痛伴发热者常见于( 感染性疾病 ),头痛伴视力障碍者可见于( 青光眼 )或( 脑瘤 );头痛伴脑膜刺激征提示( 蛛网膜下腔出血 )或(脑膜炎)。
4.某患者胸骨后压窄性窒息感,发作时间短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提示该患者为(心绞痛 )。
5.呼吸困难伴血性泡沫样痰见于( 急性左心衰 )。 6.咳砖红色胶冻样血痰见于( 克雷伯杆菌 )肺炎。;
7.脓痰有恶臭气味者,提示有( 厌氧菌 )感染。
8.某男性,46岁,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出现咯血,要高度警惕( 支气管肺癌 )疾病。
9.判断咯血量,每日( 100ml )为小量咯血,( 100~500ml
)为中等量咯血,( 500ml以上 )为大量咯血。.
10.发绀是由于血液中( 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所致。
11.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胆红素(TB)正常值为( 1.7~17.1 )u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CB)为( 0~3.42 )μmol/L。
12.黄疸按病因学分类分为( 溶血性黄疸 )、( 肝细胞性黄疸 )、( 胆汁瘀积性黄疸 )。
13.呕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消化性溃疡 );咯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肺结核 )。
14.阿米巴痢疾粪便呈( 暗红色果酱样 ),细菌性痢疾粪便呈( 粘液脓血便 ),霍乱粪便呈(米泔水样)
15.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为( 钠和水的潴留 );( 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 );( 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 );(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淋巴液回流受阻 )。
16.便秘与腹泻交替者常见于( 肠结核 ),( 溃疡性结肠炎 ),( 肠
易激综合症 )。
17.24小时尿量小于( 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小于( 17ml )称为少尿;24小时尿量超过( 2500ml )称为多尿。
18.离心沉淀后尿液,镜检下每高倍镜视野有红细胞( 3个以上 )即为血尿。
19.意识障碍可表现为( 嗜睡 )、( 意识模糊 )、( 昏睡 )、( 昏迷 )和( 谵妄 )。
20.昏迷的程度可分为( 轻度昏迷 ),( 中度昏迷 )和( 重度昏迷 )。
四、名词解释
1.症状:是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2.发热: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
3.牵涉痛: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牵涉痛。
4.心源性哮喘:是指混合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呼吸困难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消失,卧位明显,坐位或立位减轻。重者可采取半坐卧位或端坐卧位
5.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及发绀、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伴有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
6.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7.黄疸:是指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
8.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9.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带有未消化的食物、黏液、脓血。
10.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