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卷合集3套┃2020届山东省东营市中考化学三模考试卷含解析
【解析】 【分析】
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 【详解】
A、铜能与氧气反应转化为氧化铜,选项A不正确;
B、引进了新杂质氯化锌,氯化亚铁也被反应了,选项B不正确; C、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选项C不正确;
D、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干燥后得到一氧化碳,选项D正确。故选D。 6.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为:MnO2 + 4HCl(浓) A.O2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原则可得,该反应,反应前有:1Mn、2O、4H、4Cl,反应后已知有:1Mn、4Cl,所以,X微粒中包含的原子种类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因X前有化学计量系数2,故X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选项C符合题意 7.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③Cu ④P2O5⑤Fe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解析:B 【解析】 【详解】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③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该元素的单质;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Fe2+ 、Fe3+ 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原子核不变,故质子数不变,Fe2+ 、Fe3+ 质子数相同。 8.如图所示是甲、乙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2+
3+
MnCl2 + Cl2↑ + 2X,则X的化学式是
D.H2O2
B.H2 C.H2O
A.甲粒子是阳离子 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解析:C 【解析】 【详解】
B.乙粒子是原子
D.甲粒子的化学性质比乙粒子稳定
A、甲粒子的质子数是8,核外电子数是8,属于原子.故A说法不正确; B、乙粒子的质子数是8,核外电子数是10,属于阴离子.故B说法不正确; C、由于甲、乙的核内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属于同种元素.故C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反应中已得到两个电子,乙粒子是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阴离子.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反应后物质质量/g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反应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甲丁物质为生成物,乙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乙物质质量的减小等于甲丁物质的增加,故丙物质的X=5,既可以作催化剂也可以是杂质,所以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是正确的叙述;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是正确的叙述;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是错误的叙述,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2:7;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是正确的叙述,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甲 8 16 乙 32 4 丙 5 x 丁 4 24 A.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粒镁粉
C.将铜片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D.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恢复到室温时,气体质量减小,压强小于原来的数值,图像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
B、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镁的活泼性大于锌,镁反应的时间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氢气质量等于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反应完后生成的氢气相同,故B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2AgNO3+Cu=Cu(NO3)2+2Ag可知,每64质量的铜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铜与硝酸银反应,固体的质量要增加大,不会减小,故C错误;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放出了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加入过氧化氢会一直产生氧气和水,氧元素的含量不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B。 1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 A.常见的氧化物:MgO、KMnO4、H2O
B.常见的有还原性的物质: C、CO、O2 C.常见的黑色固体:CuO、MnO2、Fe3O4 D.常见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NH3、CO2 解析:C 【解析】
A、KMnO4不是氧化物,错误;
B、氧气具有氧化性,不具有还原性,错误; C、CuO、MnO2、Fe3O4都是黑色的固体,正确; D、二氧化碳没有刺激性气味,错误。故选C。 【点睛】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2.向一定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滤液的颜色呈蓝色 C.滤液中一定含有Zn2+ 解析:A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有锌。 【详解】
A、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硫酸铜反应完全,滤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所以滤液颜色一定不会显蓝色,故A不正确; B、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加入的锌可能置换出一部分铁,则滤液中可能存在Fe,故B正确;
C、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滤液中一定含有Zn2+,故C正确;
D、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铁生成,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Cu,可能含有Zn,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
2+
B.滤液中可能存在Fe2+
D.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Cu,可能含有Zn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