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叙事线索说课稿
记叙文阅读之叙事线索教学探究
刘水剑
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这个知识点。下面我分三部分来谈一谈叙事线索教学的一点思路。
(一)说知识
1.什么是叙事线索以及叙事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形象地说,线索就是串珠线。
2.叙事线索具体分哪几种呢?
A人物线索,或以人物的见闻感受、人物的成长经历、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故乡》我的见闻;《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对爱和生命的认识;《背影》中父亲的背影。
B物品线索,具有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羚羊木雕》、《风筝》中的羚羊木雕和风筝。 C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是思想感情的变化;前者如《我的老师》中“我”对老师的回忆、依恋、思念的情感。后者如《阿长与山海经》
D事件线索,某个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行为活动;如《社戏》、《范进中举》。 D时间线索,表现为连续性的有变化的时间;报告文学
E地点变换线索(游踪),多见于探险、游记,有时时间和空间往往结合在一起出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F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鲁迅的《故乡》;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明线: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如何确定叙事线索。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的找出线索呢?
首先,看文章标题,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的内容也是围绕标题展开的,对标题进行提问,发现题目与内容关系,那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题目提问法)。例如《春酒》这篇课文,作者从喝春酒写到喝会酒再写到自酿酒,都是围绕酒字写的,那么春酒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很多叙事性的作品题目就是线索。
其次,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看看有没有重复的某个语句。反复出现的词句可能是这篇文章的线索(重点词句反复法)。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这一课,背影重复出现四次,它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它可能出现在文章的核心部分,也可能贯穿于全文。
再次,看看文章有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有无感情变化(情感转化法)。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由厌恶阿长到对阿长的感激,经历一系列感情变化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就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此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有些文章的线索就暗含在这些句子里(议论抒情发现法);还要注意文章的材料组织是不是通过主体核心以外的某人物的视角口吻感受表现的,这也可能就是线索;有无具体的时间推移和地点的变化或是核心事件。
(二)说教法
我们以《第一本书》为例,来分析一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叙述性文章的叙事线索。先来简单分析一下本课的线索设置。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里作者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又似乎有点儿玄妙,这与“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关系呢?下文便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展开叙述并回答这一耐人寻味的话题。
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书,与红薯一样,在上个世纪初偏远的乡村,“都是稀奇东西”。它引发“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为不识字而只能认画,但仍然感到“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一部分吧,虽然作者没有明说。这些书,尽管也许给作者带来了好奇、快乐和梦幻,但那毕竟“是父亲的,不属于我”。接下来,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书”的叙述上。 从第3~8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小学的第一个学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祖母告知父亲,全班才三个学生,而第三名却是连“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的二黄毛。这引起了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于是要“我”拿书来考“我”,可“我”拿来的是“一团纸”,是拦腰截断的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半本书。当父亲问明那半本书的去处之后,只是叹了一口气,并继续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要“我”拿回那分给同学乔元贞的半本书,并为我们俩“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
接下来(第10段),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应该还有别的书,而“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如果说,前面写的是“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那么,这一段则进一步交代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呢?我们还要考虑几种方法。 一、 题目提问法 二、 事件梳理法
三、 重点词句反复法(抓关键物法) 四、 核心事件关联法 五、 转化发现法
对叙事线索的分析即是对文章材料组织结构的明确,因此,教学中必须踏实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明确叙事内容,以及能够辨析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且把握文章的创作目的(情感表达)。
教学环节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
本文主要记叙本文主要记叙了 “我” 参加毕业典礼由眼前的事物而引发的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同时说明在爸爸的悉心教导下我已经成长,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眼前事:参加毕业典礼,我带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典礼开始,爸爸没来,——唱骊歌——典礼结束,回家得知父亲去世
回忆往事:到医院看望爸爸,爸爸叮嘱我不要迟到——六年前我赖床,爸爸惩罚我——爸爸的病因,爸爸爱花——很多人盼我长大,爸爸让我去寄钱(闯练)
文章叙事复杂,因此教师加以点拨,从两个层面分析梳理,即眼前和回忆。 教学环节二:主问题牵引
文章叙事错综复杂,时序转化频繁,但是凌而不乱,是因为作者巧妙运用线索有机串联,同学们再读课文,能不能分析事件内部的联系,从而发现线索。
教学环节三:方法引领 教师方法提供
题目提问法:爸爸的花儿为什么落了;爸爸和花儿是怎样关系;题目的作用是什么;题目和文中内容有联系吗??然后自己到文中去寻求答案,并最终判断题目是否是线索,或者是否含有线索要素。
事件梳理法:将文中出现的若干事件去次留主,提取事件之间的共性,或是发现与事件共有
的关联性要素。
重点词句反复法:如果线索是物或是事物的某一个特点,那么这个词语会以不同或是相同的形式在文中高频率出现,或者是从头至尾,或是文章主体部分。
核心事件关联法:所谓核心事件是指在众多事件中它所跨距的时间长,范围广,并且有包容性,能涵盖若干小事件于其中,它往往可以分为**前,**中,**后,或是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等。
教学环节四:学生探究活动,汇报交流,质疑生成 教师可以例举事件梳理法
事件一:父亲生病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前母亲为我插上父亲种的夹竹桃; 我因此回忆探望父亲以及六年前因为逃学被爸爸惩罚。
事件二:毕业典礼开始后,我回忆爸爸爱花以及大人们要我做大人,父亲叫我闯练。 事件三:毕业典礼后,我回家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知道爸爸去世了,自己长大了。 从事件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毕业典礼是一个线索,爸爸爱花是一个线索。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线索,哪一个是主线,哪一个是副线,引导学生领悟判断文章相关信息的核心标准是文章的中心,借此解决哪一个是主哪一个是副的问题。
(三)拓展运用
作为一个专题的指导,要有必要的训练的拓展。我们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篇名 《散步》 《秋天的怀念》 《羚羊木雕》 《我的老师》 线索 散步 看菊花 羚羊木雕 对老师的喜爱和怀念的情感 类别 事线 事线 物线 情线 判断方法 核心事件关联法 重点词语反复出现 题目提问法 议论抒情发现法 这是学生学过的文本,学生本身对内容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认识,因此还有必要给学生陌生文本,继续强化训练。(课内篇目) 册数 第二册 第三层 第四册 第五册 篇名 《丑小鸭》 《背影》 《藤野先生》 《孤独之旅》 线索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 时间 背影 类别 地点变化 时间线索 题目 判断方法 事件梳理 事件梳理 题目提问;重点词语重复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我事线;情线;事件关系;议论的爱国情感;地点的转换 鸭群;杜小康的成长 地线 抒情 物线;事线 事件梳理,重点第二册 《登上地球之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