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专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对由有效提问策略的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对由有效提问策略的总结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老所提出的“相机诱导”教学原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那么,如何诱导?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能,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然之功弥深。”可见,有效提问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潜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控究的习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抓住文眼提问,一石击起千层浪。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章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抓住文眼,即抓住了作品中表现作者感情的画龙点睛之处,从而使学生细细品味,好好体会,感悟文章浓烈的感情。如《詹天佑》一文伊始便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以抓住此点睛处,进一步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去体会全文的主题。还比如《丝绸之路》一文中国使者说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教师可以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说这条路伟大?这样,学生会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了解西部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创设情境提问,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后,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40年过去了,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正带着他的两个小孙子坐在西行的列车上,这是爷爷领他们去上海探亲回新疆的路上。这时,他们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对两个小孙孙说些什么呢?学生便回答到:40年后的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也增多了。爷爷指着当年看到的那几棵迎着风沙成长得茂盛的白杨树,给他的孙子讲着《白杨》的故事??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正是有了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才会有新疆的越来越繁荣。而无论何时,建设者们建设新疆的决心和美好品质却不会改变。
三、伺机点拨提问,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中,难免有一些问题对学生形成一定难度,使学生普遍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以往的认知经验去寻找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依据,让经验的“电流”打通思维的局限,豁然开朗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如在学习《一张美丽的红枫叶》的最后,我提问到:课题为什么说这张红枫叶是美丽的呢?学生答到:因为这张红枫叶像一个红润润的小巴掌,长得很漂亮,所以说是美丽的红枫叶。同样的答案一直在复制。我又问到:“还因为什么而美丽?”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答案并不完美,可他们苦思冥想还是眉头紧锁没有答案。此时,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已经达到极点,于是我抓住时机,点拨学生:平时我们称赞一个人美丽时会从哪些方面去称赞?学生很快回答:外表美,心灵美。这样,学生在自己回答问题后眼睛亮了起来,纷纷举起了小手。这回,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红枫叶还美丽在:从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小蜥蜴的感激,青
蛙的善良,体会到了它们之间美好的友谊。
四、填补空白提问,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文的空白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情趣,具有“言虽尽意未止”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根据作者已经描绘的内容去补充课文的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穷人》一课在分析理解课文之后,可向学生提问:“当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样,学生会通过自己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思考,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悟出作者留有空白的真正用意。也许他们想象的内容会各种各样,最终的结局会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淡妆”“浓抹”总相宜啊!
五、引导学生质疑,春雨润物细无声。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定为自己有效提问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我的提问中体会到:问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值得去问去思考?有了疑问如何去探索找到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做到了:我问,我思,我解,我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 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 “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 ‘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添加评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