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愚公移山》满分精练(含答案解析)
7 愚公移山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惩 山 北 之 塞。
(2)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
1
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
①
②
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 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开始) ...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怀化]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山余亦未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吾远游冀、雍_______________ ..
2
③
②
①
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修业之道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 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自矜功效也(夸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力疲气竭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灌溉以时耳 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 ..
C.凡人于初植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苗则槁矣 欲速则不达(《论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3
②
①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B.人之立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C.西蜀之去南海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野有麦场(《狼》)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富 者 有 惭 色。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D A项,“焉”分别为“哪里”“语气词,不译”;B项,“其”分别为“代词,他”“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以”分别为“介词,凭”“连词,来”;D项,“之”均为代词,指“这件事”。
2.(1)惩/山北之塞。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1)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和石头怎么样呢? (2)(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解析] C 愚公的妻子并不反对移山,而是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比较阅读
1.[解析] C A项,“叩”的意思分别为“凿”“磕”;B项,“且”的意思分别为“将近”“况且”;C项,“之”均为代词,“他”;D项,“许”的意思分别为“赞同”“表示约数,左右”。
2.[解析] B “始”是“才”的意思。
3.[解析] C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甲文,“其妻献疑”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去移山,与愚公的移山观点不能构成对比。因此,C项是错误的。
4.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