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孔莲莲
2015年11月修订
2)
中国现当代文学(2)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2)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
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课外作业缺交1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读书笔记不少于15篇,内容上应该包括理论著作、论文、文学作品,形式上应该包括摘录内容、文献出处、自己的分析评价。
绪 论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掌握当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分期状况。 教学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的特征。 阅读书目: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 风《论民族形式问题》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思考题:
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对当代文学各有什么影响? 当代文学的特征有哪些? 当代文学分期的根据是什么?
讲授内容:
我们在绪论中所要探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有何联系?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 (一)当代文学的称谓
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但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延伸,这种称谓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
A.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新文学)的有机联系。 B.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C.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
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 A.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B.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