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参考答案】
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A。左迁是降职之意。
3.C。迁,可升可降,左迁指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 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6.D。大臣、妃子、名人、名吏等也会有官方给的谥号,除了表褒扬的“善谥”,也有表批判的“恶谥”。 7.C。除:此处指任命官职。
8.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离职(辞官或退休)。 9.D。“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10.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错。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1.D。“旦日”有“初一”之意,但无“正月初一”之意。
12.C。薨是对诸侯死的描述,有封爵的大官死去也可称薨。帝、后死称“崩”,大夫死称“卒”,一般人(庶人)死称“死”。
13.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4.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补”指补缺任职,属于任职授官) 15.A。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6.A。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7.B。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18.B。署、权、假均表示暂代官职(暂借某官职的名义。如《苏武传》中的“假吏常惠”)。 19.A。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20.C。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21.D。“朕”只用作皇帝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22.D。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未成年而死叫殇,少壮而死叫夭(夭:未壮也),自然地终结生命叫老。
23.D。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
24.C。我囯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5.C。谥号,一般特指官谥。平民一般无官方谥号,但可以有私谥(民间人士加予的谥号)。 26.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27.A。日中大约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
28.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29.C。判,是兼任某官职之意,而且是以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兼任州郡官。
30.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与死亡原因无关;特殊情况下也有追赠平民的。 31.C。“至日”指“夏至”或“冬至”,“丁酉”在此指年,即景炎年。 3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3.C。②“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⑥“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8点前后。 34.D。“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非今天的传记体文章。 35.A。“历迁协领”意为“曾因调动而担任过协领”,所以,此处应解释为“任职”而非“调动”。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D.不是“褒扬的评价”,而是“褒或贬的评价”。
36.D。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37.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38.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 39.D。除,此处指除去官籍,削除官职。
40.A。出:任中央官职的京城官员调任做地方官。 41.B。“南面”指称王,“北面”是称臣。 42.C。科举取士归属礼部。
43.B。九宾:古代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44.A。“伉俪”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 45.C。二者说反了。
46.A。“垂髫”指小孩,“黄发”指长寿老人。 47.A。改,指调动官职。
48.C。A.《琵琶行》为古体诗;B.鲁班姓公输,名班<般>;D.为乾隆皇帝主持。
9 /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