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多不成熟、有待深层加工的信息产品推向社会,造成不合格信息的泛生;二是由于信息生产缺乏必要的协调监督和相应的利益约束制衡机制,又加上信息生产者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致使信息产品的生产处于混乱状态,许多虚假、冗余、“黄赌毒”信息也被不断地被创造、传播出来;三是信息传播主体自身素质相对低下,特别是缺乏系统的信息基础培训,知识结构老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甚少,从而导致信息在具体的采集、加工、除阿里、传递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失效或失真。
(2)信道:一是由于传播手段与方法的落后陈旧及创新迟滞,导致信息传输不及时,进而引发信息过时、模糊与信息误导;二是由于信息传播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政策协调与法律约束,导致信息交流以其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各种信息传播主体自行其是、指责部分,责权、利益严重脱节,从而引发了西诺西传播的认为重复与严重浪费,造成信息过剩与信息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结构。
(3)信宿:一方面由于信息本身具有流动性、扩散性等特点,因而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动态资源,对其价值的评价和其效用的发挥往往会因接受主题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素质而又显著不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接受主体参差不起,不由多、乱、散、匿等特点,因而对于任何一个信息接收者而言,如果没有丰富的专业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那么不能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反而会成为信息污染的传播者和制造者。
实际上,在现实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污染的上述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
四、信息污染的控制
1.加强宏观管理,规范信息生产。:①善于借助信息系统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②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信息生产过程制度化,这是治理信息污染的根本途径;③重视信息质量的监控,促进信息生产效率优化;④加强信息产业的市场管理,规范信息传播行为。 2.注重微观运行,优化传导体系。:①一方面应及时优化信息传播媒体,尤其是新闻出版发行组织应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处理与编辑过程,力求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的、毫无参考价值的信息传播;②另一方面信息服务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文献信息的剔除工作,及时将老化、时效的信息产品清除出去,以净化信息传播市场,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发达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的加工与传播速度,缩短信息生产到利用的周期,消除信息传导过程中的偶然性和不稳定因素。
3.提高受众素质,提升信息辨别处理水平:一方面要求受众应适时改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和吸收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受众应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来提高自身识别判断真假信息、冗余信息以及比较分析、排除干扰的水平,自觉将各种信息污染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严格地分隔开来,从而保障信息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概念和特点 一、界定传播媒介 1.对媒介的不同揭示:
广义上的媒介是指凡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狭义的媒介,专指大众传播媒介,即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的、快速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印刷媒介(包括报刊、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等)。这是传播媒介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一般称
之为“传播媒介”。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 (1)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
符号是一种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本身是信息的载体,是传播内容的构成物。而媒介则是符号的载体,是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它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本身的特点和存在形貌,如石碑坚硬、纸张薄软,信息与符号、媒介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 (2)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形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在文字传播形式中,人们可以运用书籍、报纸、杂志、传单、小册子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一种传播形式可以动用不同的媒介,而同一种媒介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形式,如电视就可以显示这一功能。但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现实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3)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
在传播学中,传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要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例如,人际传播渠道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决定了只能使用人体器官媒介和空气媒介。但是,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就又是大众传播渠道了。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形态,但大众传播则完全不同。可见,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二、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1、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当面交谈,信息出口如风,过耳不留,不便保存,难以证实。于是,便于贮存、作为证信的媒介应运而生。文字发明以后,书写媒介先后有泥土、石头、树皮、树叶、龟甲、骨头、羊皮、木竹、布帛、青铜器、纸张等。
2.符号: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一般的物质实体上若没有刻画、负载上特定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人类能够识别、译读的符号,那它就是普通的随处可见的石头、木板、金属、砖块、骨头??而不是传播媒介。只有绳子打上特定事件的“结”,这绳子才能够称之为传播媒介。
3.信息: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首先,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其次,任何有序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此外,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
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与扩张性等特点。
1.实体性:作为实体性的媒介,它有质地、形状、重量,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是个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故也就有磨损、消耗和锈蚀。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
2.中介性:媒介的中介性的特点,一是指它的间居性,即它位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二是
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受传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3.负载性:负载符号,即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金、木、石、纸是负载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的合适媒介,磁带、唱片是负载声音符号的最佳媒介,拷贝、胶片、影碟则是负载图像符号与声音符号的较好媒介。 4.还原性: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它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对符号作扭曲、变形、嫁接处理。
5.扩展性:媒介不仅可以“穿针引线”使受传两者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一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陆游的《示儿》诗、林觉民的《与妻书》,一经印刷媒介的扩展和张扬,立即脱离原先人际传播范围而成为亿万读者的精神财富。
四、媒介分析原则
(一)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角度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即媒介为符号通过所提供的渠道是听觉的、视觉的还是其他。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无线电和电话只能通过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触及眼睛。电视和有声电影可以进入眼睛和耳朵。“多媒体”意味着这种媒介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来进行传播。
(2)反馈的机会。不同媒介的反馈速度与数量不尽相同。面对面的交谈为迅速交换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机会。电话对反馈的速度虽然并无影响,却限制了它的数量。大众传播媒介这种中介物对反馈的速度与数量两者均有所限制,而且大众媒介的距离遥远与缺乏个人色彩也不利于反馈。
(3)速度的控制。不同媒介在其传播的可控性上有所不同。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提问、引导谈话的进程,并对它的速度加以某种控制。无线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则没有这种控制权。电视广告之所以比报刊刊载的广告更招人讨厌,而且印刷的读物对个人研究更有帮助,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4)信息代码。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信息代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对于电视和有声电影来说,这个比例就要稍微小一些,而对于无声电影、无线电,至少对于印刷品来说,比例就要更小一些。印刷媒介易于做到抽象画,而视听媒介则易于做到具体化。 (5)增殖的力量。面对面交流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成倍的增殖,大众传播媒介则不然,它们有巨大的能力使单方向的传播增大无数倍并且使它在许多地方都能收到。
(6)保存信息。面对面的交流转瞬即逝,除非加以录制,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也是如此。印刷品始终在保存事实、思想好图片方面哟个有极大的优越性。电子媒介也日益走向专业化以增强其保存信息的能力。
(7)克服弃取的力量。所谓弃取,就是受众放弃接受某种传播内容。这里讨论的是传播媒介克服这种可能性的力量。比较而言,要改换一个电视频道很容易,但是要打消面对面的交流而又不显得粗鲁无礼就难了。关上收音机也比下决心走出电影院要容易一点。在阅读报纸的时候要跳过一条新闻或广告可能也比在听广播或者卡电视的hi后想躲开一条新闻或广告更容易些。不过,受众如果能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更容易接受一些。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例如,天气预报、当天主要新闻、关于商品和价格的公告、总统的政策演说。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的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个人渠道和大众传播渠道的结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适用于包括人际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活动所使用的媒介,从这八个方面可以了解各种形
形色色的媒介各具有什么特性。
(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六个维度
1.媒介的传播手段:正是由于每一种媒介所使用的符号及其组合规则不同,才决定了媒介的形态及其传播规律。如报纸、杂志使用抽象的文字和其他视觉符号来传播信息,广播使用听觉符号来传播信息,电视则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上的符号进行传播。媒介使用不同的符号和传播手段,导致了媒介在时间、空间形态上的差异。报纸、杂志是平面印刷的,是空间媒介;广播则是典型的按时间运动的线性方式进行传播,是时间媒介;电视和互联网是集时间性和空间性于议题的时空媒介,前者时间占主导,后者空间占主导。
2.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受众在传播中不仅有知晓权,还应有参与传播的权利。但是,由于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其被允许受众参与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人际传播的媒介被允许参与的程度最高,其次为组织传播的媒介,参与程度最低的为大众传播媒介。
3.媒介的时效性:大众传播事业作为一种能够特殊的信息产业,其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和销售过程,产品是经过许多信息工作者“智化”过的精神产品——媒介。但是,不同的产品其生产周期是不同的,就决定了媒介在传播信息时速度必然有快有慢。广播和电视能够迅速及时地传播新近发生的事情,速度最快。报纸在传播新闻方面也有相当的时效性和及时性。接下来,传播速度递减的媒介分别为杂志、电影、书籍。
4.媒介的持久性:传播媒介作为物质实体,在时间的长河中难免要受到磨损、锈蚀、损坏,于是如何长久地保存它,就成了传播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古代有“镂之金石,铭之钟鼎”。在常用的传播媒介中,书籍便于保存,恒就性最大;杂志和电影次之;报纸略具恒久性;广播和电视的恒久性更小;最小的是电话和当面交谈。
5.媒介的威望:大众传播媒介组织都有一定的威望和声誉、名望,它能够将这种威望赋予它所传递或支持的观点、主张以及它所认可或拥护的个人和团体,进而对受众的态度产生某种指向、推动和定势作用。在没有媒介的非洲部落,广播威望高于报纸、杂志、书籍。同是印刷媒介,专业论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较发表在大众化的杂志或报纸上易博得更高的威望,而信息量大的政治、思想和知识信息通过报刊传播易获取较高的威望。另外,中央的大众传播媒介肯定比地方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威望高,创办时间长的媒介一般也会比新创办时间不长的媒介威望高。
6.媒介的传播过程:如果说凡是居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起到某种传播信息作用的物质实体都可以被称之为传播媒介的话,那么从它的传播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所有媒介分为三类:制作媒介(如笔、照相机、摄像机、编辑机)、传输媒介(如印刷机器、发射机器、放映机、扩音机)、接受媒介(如电子信箱、收音机、电视机、BP机、荧幕)。
在这个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应注意三点:一是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二是媒介有融合的趋势。三是警惕工具理性。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类型
我们迄今为止把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与此相对应,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依次出现,这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一、口语媒介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都文字的出现。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