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基本要点

心理学基本要点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6 2:22:53

第七章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一、知识的掌握

(一)1、感知的含义: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把一些对象优先地区分出来)、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3、教学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4、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间接反映和概括反映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思维的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5、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规律:①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②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和形象思维(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2—15岁)。

6、概念的学习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获得。

7、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1、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来实现的。记忆的基本过程为识记和回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2、记忆的分类:从记忆的内容上分:感知形象记忆、语词概念记忆、情绪的记忆、运动记忆。

从记忆的目的来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种。

从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来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知识的应用

1、一般过程:审题、联想、课题的类化

2、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水平、智力活动水平、问题性质。 二、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1、动作技能:连续的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封闭的与开放的动作技能、细微型与粗放型动作技能、徒手型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形成经过的三个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模仿动作阶段、③动作的熟练阶段。 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完成智力活动的技能。一般心智技能和特殊心智技能。心智技能的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心智技能的本质特征。

特点:内潜性、观念性、简缩性。

形成经过的五个阶段性:①了解当前活动的阶段;②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③有声言语阶段;④无声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 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1、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 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主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和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完全等同。 二、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功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集中注意策略,突出知觉的选择策略和重复策略

2、获取与编码策略,理解策略、复述策略、联想策略、语义和表象策略 3、贮存和组织策略 4、再认和回忆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内涵;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

三条培养途径:一是自身学习经验获得,二是结合科学教学培养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1、学习者因素: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机水平。

2、教师因素:教师经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 (二)、学习策略训练原则:分解性、练习性、过程性、迁移性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的研修特点: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模式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苛勒的顿悟说

3、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 4、约翰逊的三阶段模式

5、奥苏贝尔等人的四阶段模式 6、格拉斯的四阶段模式

7、瓦拉斯的“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问题表征;3知识经验;4认知策略;5心理定势;6功能固着;7酝酿效应;8原型启发;9情绪和动机状态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1、思维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有三个基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

2、创造性评定的基本原则有:一致性、多样性、适用性

3、创造性的培养原则:协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兴趣性原则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①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②创造人格的培养;

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④创造方法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辩证性训练。训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又叫智力激励法,奥斯本于1945所提出);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

第十章 品德心理

一、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的四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 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一)、品德形成的理论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识理论(对偶故事):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前)到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中逆阶段或平等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1—12岁)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功利或工具性);习俗水平(好孩子、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良心或原则)

3、道德信念的确立:无道德信念时期,道德信念萌芽时期,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 4、道德行为的训练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②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③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④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符合常规; ⑤正常健康的交往;

⑥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二、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四类: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学习和升学压力导致过度焦虑; 二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三是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四是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 五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3、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是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五是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六是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①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平等尊重原则、艺术性原则、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坚持性原则、⑧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心理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模式的类型:

讲授式:以讲解、演示、范读为主。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作业布置; 启发式:以谈话、问答、揭示为主;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四个步骤进行; 讨论式: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两个步骤:一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

极思考,二是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答案;

练习式:分类:一是心智技能的练习,二是动作技能的练习,三是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自学式:分类: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二是完全自学;

复习式:温故而知新。一是学期、学年开始的复习;二是经常性复习;三是阶段复习;

四是总复习。

2、课堂教学原则:

布鲁纳的四在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主要原则:期待、刺激、结构、序列、强化、迁移、领悟、反馈、个别差异、整体教学。 3、课堂教学的功能:促进和维持功能 4、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学校的领导类型,教学期望,班级集体的大小,班集体的性质,

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威信。

从众是指个体因感到群体压力而在行为上与多数人取得一致的心理现象。原因是:一是

相信多数,二是不愿意被视为不合群者。

二、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学生间的相互交往: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竞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共同的争夺目标,二是竞争的双方必须争夺同一对象;三是竞争能力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有群体内的竞争和群体间的竞争。

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面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产生情绪安全感。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从教学因素来分:方法型、内容型、方式型、任务型;

从教师行为来分: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从教学成分来分:组织、传递、管理;

从学习结果的性质来分: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 几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程序教学、掌握学习型教学、合作学习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指导教学。

第十三章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 实施时机不同分为:(教学前)准备性、(教学中)形成性、(教学后)总结性评价; 资料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使用的测验的来源不同分为: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评价过程中获取资料的方式不同分为:量化的教学评价和质化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 量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1、论文式问题;2、多重选择题;3、是非题;4、填空题

测验的准备与实施:

1、确定测验目的;2、测验题的选择和准备;3、测验的实施;4、考卷的评分;5结果的反馈;6测题的修正

(二)质化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1、观察评价;2、档案评价(又称文件夹评价或成长记录袋评价)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心理素质

职业特点:长期性和复杂性;多面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自学性和创造性;延时性。 人格特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的威信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包括三个方面:人格、学识、情感。

建立威信的途径:一是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三是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和养成;四是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五是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效能感: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判断称为效能感。 四、教师行为

1、教师对学生的偏见有三个方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2、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实验)

3、教师的指导方式:民主、权威、放任三种类型。功能:维持集体和达到目标两个功能。 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搜索更多关于: 心理学基本要点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七章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一、知识的掌握 (一)1、感知的含义: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把一些对象优先地区分出来)、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3、教学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4、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核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间接反映和概括反映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特征。思维的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5、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规律:①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②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和形象思维(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抽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