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概论
(3)陆修静(南朝)
建立南天师道,发展“三张”和葛洪的理论,在刘宋王朝的支持下,整理道教经典,完善了道教理论与组织形式。 (4)陶弘景(南北朝)
陆修静的弟子,在道教理论、医药、炼丹等方面均有造诣,著《真灵位业图》,形成了道教完整的神仙谱系。 6.道教的重要派别
(1)按形式分,道教可以分为两大派:丹鼎派和符箓派,前者炼丹取药,后者画符念咒。 (2)按渊源区分: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天师道派、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和灵宝派五派。 ◎金元时期,各派大融合,形成了正一道和全真道。
全真道创建于金代,创始人为王重阳,其后有全真七子。全真道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专重养生修性。元代丘处机曾被成吉思汗封为真人,掌管全国道教,十分兴盛。 7.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火药)
(2)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代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3)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思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4)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8.道教胜迹 (1)重要道观 ◎第一座道观:楼观台。楼观台在陕西省周至县。相传最初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隐居的地方。据说尹喜结草为楼,以观天象,一日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到来,不久果见老子骑牛而至,尹喜为老子筑台,请他讲《道德经》,后被道教奉为圣地,现建为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 ◎其他重要道观 太清宫(河南鹿邑)、上清宫(江西贵溪)、白云观和永乐宫(山西芮城)。其中白云观比较出名。
白云观:在北京市,是全真道第一丛林,即全真道道徒修行、受戒的大庙之一。庙为唐代所建,金代称太极宫,元代因长春真人丘处机在此掌教,改为长春宫,明代改现名。宫内的丘祖殿,即丘处机安葬之所。 (2)道教名山
道教名山有泰山、华山、青城山、茅山(江苏省句容县)、罗浮山(广东省博罗县)、武当山(湖北省丹江口市)等等。 9.道教发展的原因
(1)道教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四五百年之久。 (2)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3)入道成仙、延年益寿的口号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三、佛教
1.佛教传入的时间
目前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存有争议。普遍认为: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身带日光在殿前飞行。次日问群臣,那是什么神?傅毅回答道,我听说西方有一种神,名字叫佛,能飞动,带金光。于是明帝派人西行求法,后遇到迦叶摩腾、竺法兰,得到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并建立寺庙,就是现在白马寺。迦叶摩腾、竺法兰在寺
内译出《四十二章经》,据说就是现存最早的佛经。但这种说法已被质疑,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傅毅还是个小孩子,不可能回答汉明帝的问题。所以,一般学者认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应更早一些,大致在两汉之间。 2.佛教之宗派
如果粗略地划分,根据佛教的基本主张,佛教可以分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前者是初始的传统教派,后者是起了变化的教派。前者主在自我解脱,而后者在于普渡众生。前者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又称南传佛教;后者流行于中国、朝鲜和日本,又称北传佛教。 如果细致地分,佛教基本可以分为八种: (1)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 创始人:玄奘 经典:《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2)天台宗(又称法华宗)
创始人:湛然 经典:《法华宗》也称(《妙法莲花经》) (3)华严宗(又称贤首宗,传入日本为日本华严宗) 创始人:法藏 经典:《华严经》
(4)律宗(又称南山宗,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扶桑,开创日本律宗) 创始人:道宣 经典:《四分律》 (5)净土宗(又称莲宗)
创始人:昙鸾 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6)密宗
创始人:不空(后传入日本称为日本密宗) 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 主要教义:《秘典》 (7)三阶宗(略) (8)禅宗(重点) ◎禅宗之初传
“禅”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律定心,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被本土化,称为一个宗派,并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入少林寺修行,面壁十年不语。——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与慧能(分南北宗)禅宗产生:佛祖拈花,伽叶微笑。 ◎禅宗的基本特点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3.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在西藏地区流行的佛教。“喇嘛”是藏语译音,意思是“上师”,是藏族人民对有学问、有地位的和尚的尊称。 (1)形成过程
印度佛教(密教)很早就传入西藏,应为当时西藏还没有文字,所以传播速度很慢。西藏地区流行的主要是苯教。到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开始信仰佛教,创立文字,使佛教获得统治地位。后来因为政治原因,曾一度中断。到公元970年左右,佛教又逐渐兴盛,并且主动吸收苯教的精华,逐渐形成藏传佛教。 (2)教派
藏传佛教最早分为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当派、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十五世纪初,宗喀巴痛感藏传佛教戒律松弛,僧人生活放荡,决心改革宗教。他以噶当派的教义为主,对各派教义兼收并蓄,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教义教法体系,要求僧人严守戒律,终身不娶,并整顿寺院组织,严格寺院制度,广授门徒,创立法会,佛教为之
一振,被称为格鲁派,又因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格鲁”,意为“善规”、“善律”。宗喀巴遂成为一代宗师。 (3)黄教六大寺
宗喀巴死后,弟子纷纷建寺传法,今青藏地区黄教六大寺是: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以上在拉萨市)、扎什伦布寺(在日喀则市)、拉卜楞寺(甘肃夏河县)、塔尔寺(青海湟中县)。
(4)金瓶掣签
(5)班禅和达赖 “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统系的称号。“达赖”的意思是“对佛学无所不知的、坚不可摧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顺治帝册封了五世达赖罗桑嘉错,朝廷为他兴建黄寺。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班禅”的称号比“达赖”略晚。“班”是梵语,即“班弟达”,意为学问高深的学者,“禅”是藏语,意为大,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所以班禅额尔德尼德意思是“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德大学者。”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转世同达赖一样,需经中央政府批准。 4.反佛思想与灭佛斗争 (1)反佛的几位思想家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所著有《神灭论》。唐初狄仁杰。中唐韩愈的《谏迎佛骨表》。 (2)灭佛事件:“三武一宗”
“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 “一宗”指周世宗柴荣
到宋代理学产生和佛教禅宗流行以后,可以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基本上结束了,因此宋代以后的反佛思想就很微弱了。 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括】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无神论和有神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思想称为中国哲学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佛教与中国文学(诗歌)。题材上,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艺术风格上,佛教超脱自我,特别是禅宗“不立文字”的特点促使文学艺术境界理论的成熟,并且产生了以禅说诗的风气。创作队伍中出现了僧人。在诗歌形式上,佛经汉译中发现了汉语的四声,促成了律诗的形成。另外,佛教思想的“三世观念”扩大了文学作品的空间。
(3)佛教与中国其他艺术。主要是绘画与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
(4)佛教与中国语言。佛教的各种语言迅速渗入社会生活,有些已经演变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谚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修行时应摒弃杂念) 五体投地 恍然大悟等等。 6.佛教的胜迹与名山 (1)佛教四大名山
佛教主张离尘出世,因此寺庙建筑大多建在幽深的山林里,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我们通常所说的佛教四大名山指“山西五台山”(山西五台县)、四川峨嵋山(四川峨嵋山市)、安徽九华山(安徽青阳县)和浙江普陀山(浙江舟山市)。据说,大乘佛教尊崇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地藏、观音。所谓菩萨,是指能利众生、可于未来成佛的修行者,但佛教徒实际上把他们当佛来供养。大乘佛教认为,文殊菩萨有“大智”,普贤菩萨有“大行”,地藏菩萨有“大愿”,观音菩萨有“大慈”。他们曾在四大名山显灵说法,故形成四大名山:五
台(文殊)、峨嵋(普贤)、九华(地藏)、普陀(观音)。 (2)四大禅林
佛教四大禅林:山东长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 (3)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公元1900年,在莫高窟17号窟发现藏经洞,内藏从四世纪到十世纪的各种珍贵文书、文物五、六万件,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料。可惜三分之二以上的敦煌遗书被外国人掠夺。洞内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此而形成了享誉世界的“敦煌学”。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密如蜂房,沿着伊水两岸的山崖,南北绵延长达1公里。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前后)开始雕凿,历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隋唐和五代,延至北宋诸朝,前后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龙门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像十万余尊,最高的17.14米,最小的2厘米。
麦积山石窟有洞窟194个,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见长,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 四、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又称天方教、清真教、回教,与基督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的意思是“顺服”,教徒称穆斯林,意思是顺服者。公元七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信仰安拉神,以《古兰经》作为教义。 1.传入我国时间
唐代初年或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哈里发奥斯曼使之传入中国。 2.宗派
伊斯兰教大致分为两派:逊尼派和什叶派,中国伊斯兰教基本属于逊尼派。 3.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1)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份,促成了回族的形成与民族间的融合。(如郑和、丁鹤年)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与阿拉伯联系紧密,称为中西交流的重要纽带。一些西方的科技成果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等被传入中国。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影响了中国建筑风格,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 4.伊斯兰胜迹 (1)四大清真寺
【唐】广州 怀圣寺 【唐】杭州 凤凰寺 【北宋】泉州 清净寺 【南宋】扬州 仙鹤寺 (2)最大的清真寺
新疆喀什市的艾提尕清真寺,清代建筑,礼拜可以同时容纳六、七千人,殿内一百四十根雕花木柱让人眼花缭乱。
艾提尕大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全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5.22亩,坐落在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西侧。这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坐西朝东,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 五、基督教
基督教最早被中国人称为“景教”,实际上这只是中国基督教的一支。基督教信仰耶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