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行为中的内在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人行为中的内在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5 4:32:28

内在动机,而女性恰好相反。男性对赞扬更显著,女性则对控制更显著。男性趋向于独立和成就导向,女性趋向于依赖和敏感导向。

在Blanck关于不同性别影响内在动机的反馈实验中,表明没有差别,这是因为Blanck的实验主体是已经形成导向的成年人,不具代表性。后续的两个研究选择上小学的儿童,得出的结论是和瑞安一致的,女孩往往把混合的反馈反映为控制化的,而男孩反映为信息化,由此其内在动机也不一样。

4.3.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r

这里注意,引入了控制点这一概念作为个体差异性的变量。内在控制点下的人认为他们的产出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外在控制点的人认为产出更多的是被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一些其他力量所影响,控制点的不同可能会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相关。内在控制点高的人更有可能把奖赏和交流作为信息化的,而内在控制点低的则作为控制化的。控制的概念如果在含糊不清的情况下,内在控制点的人就会把奖赏作为信息化,外在控制点则相反。

紧接着探索了积极和消极的反馈在内在导向和外在导向下对内在动机的绩效表现。无动机这一关键词在此处出现,外在导向的孩子对于消极的反馈最终会减少内在动机,从而形成一种无动机和无帮助的状态,消极反馈在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之间建立了联系。

4.4 Intrapersonal Regulation

不同的社会因素的影响都与行为的调节有关,调节行为的事件并不是外部的而是事件内部本身,需要区分的是行为调节的事件是处于信息化还是可控化的情境,信息化的调节代表着自我决定,控制化并不是。通过两个女孩学吉他的例子,阐明了控制化调节和信息化调节的区别,前者激励自己练习防止失败后羞愧感和焦虑的产生,后者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我和出于自愿。

最后一部分讲述内在动机行为可以定义为自我决定,当行为是内部信息化调节的,它就是自我决定的。

4.5 总结

首先,奖励和积极的反馈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加强内在动机;其次,个体的行为差异会对内在动机产生影响,包括性别、控制点和动机导向,都将会有三种结果:信息化、可控化、无动机;最后,本节对认知评价理论进行了扩展,行为可以被人的内在事件所调节,这种扩展可以成为讨论内在与外在的因果关系、自我管理的基石。

五、 有机整合理论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主要围绕两个核心内容:一个是基于外来经验影响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导致的行为,一个是源自自然动机的表现形式。这里并没有说那种假设更重要,文中将以孩子成长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影响现象进行讨论。整个理论主要是把出于人的主观意志和认知的“自我决定”行为进行有机整合,整合的途径是通过人的认知作用,将人的需求和动机联系在一起,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又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

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文章列出了关于人类发展的有机整合理论初步的模型,通过发展,我们不仅仅在组织部分上有所改变和整合,还使个人的能力朝着更精更有弹性更同一方向的转变。这些结构的能力通过事物外在边界和拥有驱动力、情感力的内在边界两方面,表达其精通或胜任。整合发展过程中理论对账目的需要,假定了内在动机为整合的动力源,这种观念不同于整合,建议一种自发的、自然趋势的而不是靠环境进行激励与推动的。

当然所有改变也不是全由内部动机驱使的。只有改变了的才有发展的意义,换句话说,改变那些代表不同的、整合动态性质的活动,无论是知识、技巧还是兴趣方面,能力都朝着结构统一的方向发展,能力当有不同和相同时,倾向于弹性、自发的、自由冲突的这种结构,有着统一的方向,并具备着功能上健康的特点。

不仅内在动机有着发展方向的进展,结构的不同化也使得内在动机朝着不同的方向而活动。这不仅指的是内在动机的发展,而且文章还讨论了外在动机的发展,聚焦于内化跪着针对那些不是内在动机而定的社会性机构的要求。

文章还列出一个内化的连续一体的无牵制、无自发表现的进程,直至扩展规则通过的瞬间接触,无限制的融合。其中外在规则进程被包含作为一个控制源,因此保持内在控制的二分式和冲突对于识别目标、规则的价值很重要。在其中,内部冲突会被大大抵消,而变成整合规则,在这种规则下,自己会变成整合其他规则以统一感知的个体,这就是自我决定的基础,我们作为真实的内化功能,内在动机整合的过程和我们讨论环境情况的不同程度同化,我们的焦点在于,得到相应的能力和内向性的挑战,识别个人的整合理论趋势和所需的表现行为,利用内在冲突产生的动力,最小化控制、压力方面施加的力量。

无规则——完全自我决定过程

有机整合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个体出于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行为,将外在动机行为划分为四种不同程度的调节形式,即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具体而言,外在调节是个体在行动时所表现的自主性最少的调节形式,个体的行为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内摄调节是个体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消除其焦虑等情绪而采取行动,虽然有主动性但不是真正的自主性的调节形式。认同调节是个体的观念中已然认识到某件事的重要意义,将它作为自我的一部分来接受并付诸于实践。整合调节是个体在行动时所表现的自主性最多的调节形式,个体的观念中不仅认识到某件事的重要意义,并把它当作信念的一部分而自愿的实施某种行为。

六、 因果定向理论

6.1 因果定向理论概述

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该理论描述的是个体差异对动机的影响,指出根据个体自主程度和意志卷入程度可区分出三种水平的因果定向,分别是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每一种

定向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着。自主定向与内在动机相对应,是指个体对能够激发内在动机的环境的定向。具有自主定向的个体会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并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自身的既定目标,表现出很高的自我决定性。个体行为的动因完全出于自身的意愿。控制定向是个体对控制性环境的定向,指个体倾向于受报酬、限期、结构、自我卷入(ego-involve-ments)和他人指令的控制。非个人定向与无动机相对应,指个体相信对满意结果的获得是个人无法控制的,这些行动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运气相联系。他们的行为通常是漫无目的的,并且希望事情都一成不变。非个人定向的人从来不进行规划,并且墨守成规,随波逐流。根据这些不同的偏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和选择行为作出预测。

6.1.1 自主定向

自主定向的中心是选择的体验。具有自主定向的个体会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并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自身的既定目标,无论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他们都会基于选择去行动,表现出很高的自我决定性。同时,也表现出选择性迁就融合。当环境不具有反应性而且难以改变时,他会去迁就环境并与之融合,而不是表现出顽固坚持,他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迎合环境直至环境有所反应。他们将环境事件当作信息性事件来处理,选择性迁就融合不失为一种有效利用信息的行为。他们基于现实可能性的考虑,会去选择那些最大可能满足其基本需求的激励性行为,对选择性迁就融合个体来讲,是整合而不是顺从才是其发展的过程和方法。

一个具有高水平自主定向的人倾向于表现出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寻求有趣的和有挑战性的活动。具有强烈自主定向的个体在行为上会表现出多样性。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获得自主性。他们会将环境看作是信息性的,并据此信息去选择行动的时间和地点,如此做法会使得他们具有更大的弹性而即使在控制性的环境中也很少受到损伤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性的损失。当一个人能够整合外在的控制时,他就会在外在控制的情境中具有或者保持更多的自我决定性。

6.1.2 控制定向

控制定向的中心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冲突或者力量斗争。有些情况下,这种冲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比如,两个人之间,人与组织、机构、制度、体制之间等。而更多的情况下,争斗来自内心,所谓控制者与被控制者是同一个人。

一个具有高控制定向的人对报酬或别人的控制易形成依赖性。他们更容易与别人的要求而不是自身的要求取得一致。具有高控制定向的人容易把财富、荣誉和其他一些外界的因素看作极端重要的事情。控制定向的个体在行为上常常是去寻找并选择控制性的环境,而且去寻求那些客观上具有信息性的环境的控制,比如,有些学生会请求教授给一个建议,然后就把建议当作要求去执行和完成。

6.1.3 非个人定向

非个人定向是基于人面对生活的挑战的不胜任感而言的。非个人的机能是不稳定的、无特定路线、且无目的性,这样的个体面对外来和内在的力量缺乏必要的心理结构。非个人定向者认为行为和产出是相互独立的,并且外来的和内在的力量均不可控,它常处于不能胜任感(无能力感)的结果当中。它与动机连续体上的缺乏动机状态是一致的。

非个人定向者在行为上常表现出无目的的状态。比如,他们会循规蹈矩、照章办事,那是由于他们不具备有目的性、有意图性的能力。缺乏动机的行动者常受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因此会投入一些上瘾性的行为中去,并常感到很无助。总的来讲,非个人定向常伴随着高度的焦虑。

6.2 总体因果定向量表

在因果定向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总体因果定向量表(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GCOS),用于测量个体总体因果定向水平,即为自主性、控制性或非个人性。自我决定研究者认为,每种导向在任何个体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总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个体总体因果定向水平为三个子量表得分之和。①自主定向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的自主性程度。高自主性倾向个体趋于表现更好的自我,寻求兴趣和挑战性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②控制定向量表,用于测量个体受奖励、限定期限、结构、自我卷入、他人指示等外在因素控制的承担。高控制性倾向的个体倾向于依赖奖励或控制因素的影响,更倾向于做他人要求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研究表明,高控制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专注于财富、名声和其他外在动机因素。③非个人定向量表。个体对获得奖励或成就源于非控制性因素(如运气)的观点进行等级评分,从而测量个体非个人定向的程度。高分者倾向于无动机行为,行为墨守成规。

Deci & Ryan的研究发现自主定向与自我实现、自尊、自我发展和个人幸福正相关,而控制定向与公开自我意识正相关,非个人定向与自我贬低、抑郁相关。

6.3 总结

基于因果定向理论的观点,自我决定理论又区分了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自主性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内化的很好的外部动机,自主性动机意味着人们从事活动是出于兴趣,或者活动的价值被整合为自我的一部分,行动是完全自觉自愿的。控制性动机是指行动出于压力感即不得不做,包括外部调节动机和内摄调节动机。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和非动机是描述状态性动机的概念,而因果定向理论的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是描述个体特质性动机倾向的概念。实际上,动机变量是通过环境方面,包括工作氛围和个人因果定向预期的,前者可以通过自主性、控制性和非动机理解,而后者可以通过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理解。

总之,自主定向是基于兴趣和自我认同价值的行为调节,表明一个人内部动机的普遍趋势和很好整合的外部动机趋势,自主定向个体体验到社会情境是支持性的和自我决定的。控制定向是指定向于控制和对于该怎样做的直接关系,与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相关联,控制定向的个体体验到社会情境是控制的或被控制的。非个人定向是指没有行为意向,认为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和意图,与非动机状态和有意识行动的缺乏相关联。每一种定向相对独立存在,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动机的内化过程。

七、 操作性和归因性理论

研究显示,报酬和外在激励因素有正向联系,和内在激励因素有方向联系;产出和内在激励因素有正向联系,和外在激励因素是反向联系。Kite(1964)做了一个实验来回答其他外部事件和内在、外在激励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因素与环境相关,惩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比奖赏时更倾向于外部控制。和Deci等(1974)的研究作比较可看出,一个人不仅会接受外在金钱奖励,还会被其他外在因素控制,从而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减少。

Deci等人(1974)做了一个2*2维度的实验,分别是产出和回报、偶然和非偶然。研究者发现高产出/高回报的偶然单元最具外部激励,低产出/低回报的偶然单元最不具外部激励,两个非偶然单元情况适中。高产出/高回报的单元,非偶然回报最具内部激励,低产出/低回报单元,非偶然回报最不具内部激励。

自我归因

自从归因理论现世以来,越来越多社会心理学家使用归因分析研究人们是怎样感知他们自己内心状态的。Bem(1967,1972)的自我认知理论被广泛讨论,用来研究态度变化、情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内在动机,而女性恰好相反。男性对赞扬更显著,女性则对控制更显著。男性趋向于独立和成就导向,女性趋向于依赖和敏感导向。 在Blanck关于不同性别影响内在动机的反馈实验中,表明没有差别,这是因为Blanck的实验主体是已经形成导向的成年人,不具代表性。后续的两个研究选择上小学的儿童,得出的结论是和瑞安一致的,女孩往往把混合的反馈反映为控制化的,而男孩反映为信息化,由此其内在动机也不一样。 4.3.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r 这里注意,引入了控制点这一概念作为个体差异性的变量。内在控制点下的人认为他们的产出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外在控制点的人认为产出更多的是被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一些其他力量所影响,控制点的不同可能会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相关。内在控制点高的人更有可能把奖赏和交流作为信息化的,而内在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