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⑻国际环境 ⑼工会
⑽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1、(名词)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至的不公正待遇。 2、(多选)歧视的类型:⑴工资收入歧视;⑵就业歧视;⑶职业歧视;⑷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三种歧视通常被称为后市场歧视,第四种为前市场歧视。 3、(多选)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⑴雇主的个人偏见: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⑵雇员的偏见 ⑶消费者歧视
4、歧视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关系?
答:从短期情况来看,假设行业中有些企业只雇佣A类工人,另一类只雇佣B类工人。根据我们最初的假定,A,B两类工人具有同样的生产率。既然WA小于WB,不愿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比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成本要高,但产品市场是竞争的,各个企业必须按同一价格出售,所以这一理论表明,那些不愿按均衡工资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将以利润减少为代价。所以,歧视与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相悖的。 5、(名词)垄断歧视理论:劳动力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而歧视正是个别企业垄断造成的。歧视的动机往往不是偏见,是货币收益,这是因为独家垄断企业不会是劳动力市场上被动的工资接受者,他们有能力决定市场上的工资水平,这种市场运行的力量使制定具有歧视性的工资成为可能,歧视行为能增加歧视者的收入。在垄断市场结构中,某些劳动者,例如: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女性劳动者,因缺少可供选择的雇主,只能接收带有歧视的工资,从而使企业获得歧视利润。 6、(名词)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所谓排挤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妇女或黑人限制在十分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后果的理论。 7、(名词)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该理论人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极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8、(多选)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有以下几种:⑴性别歧视;⑵年龄歧视;⑶经验歧视;⑷身高歧视
9、(简述)消除歧视的对策.
香港:⑴教育及推广;⑵法例及指引;⑶研究;⑷调查及调解。
美国联邦政府消除歧视现象是制定旨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作斗争的一系列法规。 日本消除歧视的政策要点为:(1)关于就业机会与劳动待遇方面的均等。(2)关于女性员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修改。
第十一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1、(多)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⑴公共部门生产和服务规模的决策者是各级政府,凭借国家权力为实现国家职能活动所决定,故其决策目标通常为服务最大化。
⑵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受到财政收入水平的硬约束。
⑶公共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或服务不能用价值指标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度量。 ⑷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可以准确计量的市场需求曲线。 2、(简答)形成公共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答:⑴附加福利在工资性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公共部门劳动者比企业部门劳动者高。
⑵公共部门劳动者的流动率低于各类企业部门。
⑶公共部门的职业结构特点使得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 ⑷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不如企业部门那样强。 ⑸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 3、(单选)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4、(名词)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 5、(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一是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二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三是劳动生产率。四是就业状况。五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6、(简答)从表面上看,降低工资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其中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主要有哪些/
答:⑴如果工资不断下降,甚至降低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临界点,就有可能破坏劳动力的再生产。⑵假若存在着极为低廉的工资且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现象如果存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机制就无从发挥作用。 7、(名词)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因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故称为收入政策。 8、(名词)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9、(多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人力政策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⑵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⑶激励就业的措施,⑷实施创业就业计划,⑸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第十二章 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狭义含义:是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简答)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⑴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劳动为基础,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实质与内容。
⑵劳动关系的当事人由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而具有特定性。 ⑶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服从经营者的管理、命令与指挥,必须服从所在雇主组织的内部劳动规则。
⑷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 3、(简答)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⑴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⑵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⑶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4、(单)在劳动关系的类型上,我国已经由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向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转变。 5、(名)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6、(简答)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主要有三个层次:⑴国家级谈判,⑵产业部门级谈判,⑶企业级谈判
7、希克斯谈判模型表明,谈判方将接受的工资水平与建立这一工资水平所需要的罢工时间长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8、希克斯模型有三个方面的含义?(EC雇主让步曲线;ER工会抵制曲线)
答:⑴如果EC曲线保持不变,则任何UR曲线向上移动(提高工会对雇主抵制力量)的因素都将同时提高预期的罢工时间和预期的工资上涨幅度。
⑵任何强化雇主拒绝能力的因素都会导致EC曲线的下降,从而也使UR曲线下降。 ⑶罢工似乎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在不出现罢工或只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罢工的情况下,预期的妥协工资w0就能够达到,那么雇主和工会双方都可以少承担一部分损失。
附录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单选)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劳工运动→劳动问题→劳动经济几个发展阶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