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9、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力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力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下降。 10、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为使员工培训费用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不流失;(2)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激励内部人才发挥效率;(3)从历史上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部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第四章 劳动时间 1、(多)劳动时间的特征:⑴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⑵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⑶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2、(多)劳动时间的功能:⑴计量功能;⑵指示功能;⑶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⑷人际交往功能
3、由于存在准固定成本,人们选择的劳动时间就不会超出一定的范围,一般选择劳动时间的下限。
4、准固定成本:企业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5、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通俗地说就是“加班加点” 6、(简)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有哪些?
答:⑴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⑵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⑶非全日制的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7、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有:⑴劳动力生理方面;⑵道德风险方面 8、生产过程中,人们工作的努力程度很难监督、计量,是滋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形式有:出工不出力、怠工、偷懒、增加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等。解决的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二是完善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 8、(论)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答:⑴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⑵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⑶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⑷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⑸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⑹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名)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2、为什么要上大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有两种观点:一个是把大学教育看做人力资本投资,另一个是把大学教育看做消费。前者是通过受教育(支付费用)对未来能够获得更大收益的预期;后者则是与未来无关的,它是为了提高现在的效用。
3、婚姻的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
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4、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答: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孩子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更易被当做未来承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受到强调,当做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投资的对象而被认同,或者被期望为家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得到满意的收入(当然,不仅是货币形态的收入);而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拥有子女的费用则是养育子女所需费用和养育子女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
5、收集信息需要成本。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求职活动所直接消耗的费用,间接成本则主要是为进行求职活动而牺牲掉的收入即机会成本。
6、退休决策的决定因素:⑴养老金的影响、⑵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⑶健康程度的影响(个人生理条件)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1、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2、计时工资的适用范围:⑴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⑵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由个人决定,而是主要地取决于机构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⑶产品质量重于数量,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雇员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⑷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控制的企业等。
3、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4、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⑴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⑵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⑶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5、初期社会主义的工资生成理论有哪些?
答:⑴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按劳分配理论及设想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⑵明确阐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长期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和工资范畴,同时提出社会广义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有本质不同。
⑶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是分配主体,企业等基层单位基本上无工资分配自主权,一切由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集权管理,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及分配标准,强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同工同酬”原则。
⑷强调实行按劳动质量与数量计付工资的原则,复杂劳动的工资高于简单劳动的工资,繁重劳动的工资高于轻便劳动的工资。
6、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包括:⑴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⑵重农学派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⑶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⑷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⑸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 7、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 8、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的理论,包括:⑴购买力工资理论,⑵分享经济理论,⑶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
9、按要素分配理论的要点:
答:⑴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
⑵投入多少,获取多少报酬。
⑶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
⑷各项要素投入之间的报酬关系,如资本与劳动的报酬关系,资本报酬占多少份额,劳动报酬占多少份额,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即由各项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确定。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1、P232(多选题、简述题、论述题)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答:(一)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二)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 (三)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四)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五)行业工资水平的变化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2、P235 (多选题)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为以下三方面:员工之间的⑴劳动差别;⑵分配形式;⑶企业经济效益
3、P235 (多选题)个体劳动的差别为:⑴个人工作成绩即劳动贡献大小;⑵工作经验;⑶本人学历;⑷性别差异;⑸身体健康状况差异
4、P241 (多选题)国际上确定最低工资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种:⑴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⑵平均工资水平;⑶劳动生产率;⑷城镇就业率;⑸经济发展水平
5、P242 (多选题)最低工资率的具体测算方法有以下六种:⑴恩格尔系数法;⑵比重法; ⑶实算法;⑷超必需品剔除法;⑸平均数法;⑹经济计量分析法 6、P242恩格尔系数法公式:
M为最低工资率,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额 7、P242比重法公式:M=P*S(+-)T
M为最低工资率,P为贫困户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额;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额
8、P248(名词、单)工资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9、P248(多选)目前世界各国的工资谈判制度有三种基本类型:⑴宏观工资谈判制度;⑵中观工资谈判制度;⑶微观工资谈判制度
10、P252(简述题、论述题)工资谈判的典型过程: 答:工资谈判的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和工会双方一系列建议和反建议交锋的过程。典型的谈着过程是,最初由工会组织提出高于自身期望值的工资方案,企业经营者在研究了工会方案之后,提出低于自身期望值的工资承诺,在随后的谈判中,工会不断降低要求,而企业方面则会不断提高承诺。实际上,工会和企业双方在交涉时都会内定一个工资水平变动的上下限。工会的上限是不影响会员的就业,下限是工资期望值的损失小于罢工损失。企业方面的上限则是工资承诺损失小于停产或罢工损失,下限是保持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结构与数量。可见,在工资谈判过程中,双方都希望在不停产的条件下实现自已的工资方案,但又都将停产作为基本武器。一旦谈判破裂,会造成停产罢工,且时间拖得越久,双方损失越大。从实践上看,工会和企业关于工资谈判的上下限之间会有一定的交叉区域,即工会的下限在企业的上限以下,称为“工资谈判区间”,双方在此区间内进行交涉并最后达成工资协议。 11、P252 (简述题、多选题)影响工资水平最后确定的主要因素:
答:⑴物价指数;⑵经济发展程度;⑶利润增加程度;⑷劳资力量对比及双方内部况争;⑸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供求与数量供求状况
12、P253 (多选题、简述题)工会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答: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1)限制市场劳动力的供给
(2)提高工资标准
(3)改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促使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即工资)上涨 (4)抵制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垄断
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
(1)通过提供信息,参与经济形势研究,提出权威性的参考意见与建议,以劝说的方式影响工资谈判
(2)由政府与工会和雇主组织直接举行工资谈判,达成三方工资协议 (3)定期公布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4)冻结工资与物价的变动
13、P256 (多选题)工资差别的成因:⑴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⑵职业间工资差别; ⑶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⑷地区工资差别;⑸年龄间工资差别;⑹性别间工资差别 补充: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的影响因素:
1) 从理论上讲,在各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中,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大小是影响产业之间工
资差别的重要因素 2) 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3) 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影响工资水平 4) 工会化的程度以及劳资力量对比 5) 劳动力供求状况
14、职业间工资差别:1)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
2)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亦称职业收入的变动性差别、稳定性差别) 3)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15、P261(简答)补偿性工资差虽的确定:
答:1)依边际工人所受到的劳动负效用的程度大小而定
2) 工资必须超过其他类似工作的工资,使之恰好补偿负效用方面所受的损失
16、P268 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设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均等曲线围成的面积为b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 a/(a+b)
如果洛伦茨曲线与OY直线重合,则a等于零,基尼系数等于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均等;如果洛伦茨曲线与OAY重合,则b等于零,基尼系数等于1,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可见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基尼系数0.4是一个社会收入不均等达到十分严重程度的警戒线,中国基尼系数是0.46。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 1、(名)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 2、(名)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3、(名词解释、单选题)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如下: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城镇从业人员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100% 4、(名)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5、P279 (论述题)为什么自然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绝大部分时期自然失业率为4%左右,70年代中期约为5.8%,现在则接近6.5%~7%。也就就是说,自然失业率似乎一直在上升。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