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沈素花
从教多年,常听一些家长说:简单的题目,不应该错的,怎么一做就错呢?前两天刚做了这种类型的题目,现在再将题目稍微变一下就不会了。
大部分数学老师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在每次考试中,许多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引导他们重新审题,他们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有可能就做对了。于是,我们往往会给学生这样的评价:粗心、马虎。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不是粗心、马虎,其实粗心的背后隐藏的是学生缺乏仔细地审题能力。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他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地思考方法为保证,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发展的长期过程。那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地审题能力呢?个人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认真仔细读题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既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又要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审题方法的指导,“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老师如果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会关注审题。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种类型题目平时练过,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以往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作为低年级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
中要让学生手指着字认真读,对于计算题要求学生轻读后再看一遍题目,然后动笔做题,对于文字题和解决问题,读后要对自己说一说,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作为中高年级老师,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我听过一节六年级数学练习课,有一道题是这样的:2011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35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超过0~1500元的 3%-0 超过1500元~4500元的部分 10%-105 超过4500元~9000元的部分 20%-555 超过9000元~35000元的部分 25%-1005 超过35000元~55000元的部分 30%-2755 超过55000元~80000元的部分 35%-5505 80000元以上的 45%-13505
王洪的妈妈月收入4200元,爸爸月收入53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没有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独立解答这道题,结果在算妈妈应纳税的钱数时,30人这样算:(4200-3500)×3%=21(元),20人这样算:4200×10%-105=315(元),而算爸爸应纳税的钱数时,只有2人做对,紧接着该老师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没有认真读题目中“纳税标准”上的“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超过部分按以下标准征税”这句话,尤其没有注意到“超过部分”这四个字,因为没有仔细认真读题,没有抓住关键语句,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导致解题思路产生了偏差。
该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体会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为强化学生认真审题意识,该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上题中,王洪爸爸的工资是5300元,比3500元多出1800元,而这1800元是应纳税部分的工资额。在这1800元中,“超过1500∽4500
元的部分”是300元,所以应将纳税工资额的1800元按要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1500元,纳税标准是3%;另一部分是300元,即超过1500∽4500元的部分,纳税标准是10%-105,经过老师引导点拨,学生正确算出了王洪爸爸的纳税钱。
数学语言具有严密性,学生阅读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正确理解题意。
二、引导认真观察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自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而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老师呈现一幅图,学生看到图上有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2块蛋糕,盒子里有8块蛋糕,有的学生就判断用加法计算:2+8=10,因为她忽视了题目上给出的文字提示,那两块蛋糕是从盒子里拿走的,并不是要放进盒子里去。题目里要求的是盒子里还有几块蛋糕,这位老师及时地点拨:仔细读题,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然后让学生认真看图,试着写出算式,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这样就抓住了这道题的灵魂,借助这个机会,不仅要求学生会列式,还组织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紧紧围绕三个数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
三、提供机会,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数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情况,从而
导致解题错误。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画画,也就是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在中高年级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拼拼摆摆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如: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再比如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这些都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摆摆,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总之,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台精彩的晚会,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台上演出人员,至于幕后的工作人员很少有人问津。审题在教学中经常被教师和学生遗忘在幕后,其实大家都知道审题对于解题是必不可少的。缺少审题就像离开幕后的灯光、摄影等工作人员的晚会一样,缺少色彩、缺少生气,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