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改经验总结
在获得教学效益的同时,我们对课改中的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课改的理念是全新的,但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改革与此同理。如果否定传统,另起炉灶,语文课将不是语文课了。例如课改初期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种种情况:不读书,不识字,只快速浏览、感受感受、议论议论、频繁活动……忽视了习惯的培养,语言的训练。凡此种种反传统的做法,都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其后果是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在学习中求速度,浮光掠影,养成浮躁之气。学习质量成问题,素质培养成空话。有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只看现代,不看古代,就没有根;只看古代,不看现代,就看不到未来。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继承语文教学传统,吸取其精华,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改”才有根基,“改”才有希望,“改”才有成效。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才是对语文教育的尽责,对学生的负责。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各种观点与教学现象,不迷信任何权威,不亦步亦趋,迷失自我。课改中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为的是体现一个“新”字,当然,也因此让学生“动”了起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其中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要突出学科特点,必须教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再者,我们还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强调无形习得、日积月累,教师教了、导了,学生学了、读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那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语文教师能否在课改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尽好主导之责,个人素质、教学技能的高下是关键。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如果不讲究技巧技能,就不能把语文教好教活。具有文学素养,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使学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掌握了教学技能,传授知识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驾驭课堂得心应手。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全程,语文教师更需不断充电,要广闻博览,涉猎经典,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才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课改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教育经历过数次的改革,但从未有过像课改那样受到震动、传统的陋习受到冲击、教师的素质受到考验。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市语文教师“研”的热情,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实质,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产生强烈的改革欲望。课改就像酵母,激活了语文教学,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巩固和提高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语文教育又有了希望。课改仍在持续深入地进行着,作为教研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参与实践,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导向语文教学。与我市语文教师们一道,坚持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将课改推向更高层次。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法泰然一、在新“课改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应该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学生在知识大观园中的导游;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向导;学生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合作者。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更要体现师生合作的过程。通过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距离拉近了。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心理的压力减小了,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经过“生活知识的体验→课本知识的理解→课外知识的探索”,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逐步形成运用课本知识
解释生活现象、指导生活实践,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思维方式。三、工具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工具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知识的互动教学中,强化地理环境要素的记忆、地理环境因素的理解和应用、地理图表分析方法的掌握,都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四、关于组织、策划“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该理解为:教师要在课前作精心的备课,在课堂上实施策划方案、组织学生的全员活动。学生的活动应该是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的过程,达到在课堂上掌握必修知识的目的。因此,结合生活的体验或结合相关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要素或运用知识的相关因素,通过思考、讨论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掌握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思维、探索知识,这些都是可取的活动方式。一种在课前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作精心的排练,在课堂上让部分同学表演,另一部分同学观摩,以完成“活动”的过程。这样往往是学生“欢腾”了一节课,却对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所知甚少,这种“活动”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活动既没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也不可能每节课都如此,更重要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不能落实,不能达到“课改”所要求的最终目标。五、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生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主要的影响来自社会和家庭,导致进入中学的学生素质水平的起点有所不同。因此,在同一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和要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往往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而另一部分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却不能满足。如何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在下一步教学工作中应该重点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