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看,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 和 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
2、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
3、认知风格是个体 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 ,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
4、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 和 等。
5、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 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6、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性格可分为 、 。 7、短时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是 。 8、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 。
9、英国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 ,二是 。
10、据研究,智力在同龄人口中基本上呈 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11、非智力因素,是指除 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 因素。
12、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13、道德意志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 与 的力量。 14、现代科学表明: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 的机能。
15、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 的含义基本相同;狭义的认知与 的含义 基本相同。
16、表象既有 ,又有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17、卡特尔认为, 是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倾向,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单元。
18、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或 的缺失或不足是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
19、“教师期望效应”又被称为 或 。 20、感觉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前提是 。
21、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过程看,知识学习包括习得、 和 三个阶段。
1
22、我们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想象力、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 是智力的核心, 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3、智力的水平差异主要用智力测验来研究并用 值来表示。
24、 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5、精神分析观点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 提出来的解释心理、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亦称为精神分析学派。
26、想象是个体对已有 进行加工,产生 的过程。 27、思维是以 和客观事物的 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 的认知过程。
28、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 、 、 。
29、 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时而产生的冲突。
30、从学习者的内部活动过程看,知识学习包括 、 和 三个阶段。
31、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 、 、 和智力的性别差异。
32、 或 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33、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 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34、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 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35、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 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36、遗忘的进程是 的,有 的特点。
37、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 、 、维持和调整功能。
38、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 39、个体调节认知活动的技能叫做 技能。
40、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 理论。
41、实验表明, %的过度学习最为经济合理。
4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 、 和 。
43、情感的品质主要表现在 、 、 、 等四个方面。 44、 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45、 和 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一个人完
2
整的个性心理。
46、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7、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 、 和 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完成。
48、动机是 并 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49、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学习方式称为 。 50、根据卡特尔的理论,从时间上看, 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 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
51、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 52、表情一般分为 、 和 。 53、情绪、情感是伴随着 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的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 之间关系的反映。
54、品德是 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二、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
A.公元前四世纪 B.十八世纪 C.十九世纪 D.二十世纪 2、心理学把灵感、心境、注意等心理现象称为 。 A.认识过程 B.心理状态 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
3、人们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内容,称之为 的个别差异。 A.气质 B.性格 C.能力或智力 D.意志行动
4、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由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下列哪一项不是认知操作?
A·获得 B·编码 C·选择 D·提取和使用
5、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110% B·150% C·200% D·200%以上
6、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7、回答“心理学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主要运用的是 知识。 A.陈述性 B.程序性 C.策略性 D.常识性
8、为了要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阐述策略 D.组织策略
9、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 。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重复识记 D.有意识记
3
1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1、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 A.情绪 B.表情 C.情感 D.感情 12、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体验 1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
A.道德观点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14、小学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只能答“不打架不骂人”等而不能作出概括的回答,这种道德概念称为 。
A.具体的道德概念 B.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C.内化了的道德概念 D.复杂的道德概念 15、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6、行为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
A.冯特 B.弗洛伊德 C.华生 D.马斯洛
17、从动态——稳态的维度,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B.意识、潜意识、心理特征 C.意识、心理状态、潜意识 D.心理过程、意识、心理特征
18、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的人是 。
A.李时珍 B.王清任 C.张载 D.戴震
19、 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A.认知风格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 D.认知监控
20、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结构,其中 是最强大的。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三者一样强大 21、按照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可以将性格分为:
A·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B·内向型、外向型 C·独立型、顺从型 D·辐合型、发散型
22、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内部感觉? A·味觉 B·机体觉 C·平衡觉 D·运动觉
23、气质主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 方面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A·速度、强度、稳定性和选择性 B·速度、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