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20:52:28

热量计本身及其介质,而几乎不与周围环境发生热交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使样品的量合适,压片松紧合适,温差进行雷诺温度校正。

点火失败的原因:压片太紧、燃烧丝陷入药片内会造成燃不着;点火丝与样品接触不好;点火丝碰到燃烧皿壁,点火丝上部分相连,形成短路。

15. 在燃烧热的测定实验中,使用定量的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做什么?

答:令k=m水C水+C计, k为仪器常数,可以通过用定量的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在热量计中燃烧,测出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求出k=(mQv+lQ点火丝+qv)/△T。

16. 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如何测定液体样品的燃烧热?

答:固体样品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完全燃烧,以免充气时冲散样品或者在燃烧时飞散开来,造成实验误差。 测定液体样品的燃烧热时,为了防止充气时冲散样品或者在燃烧时样品飞散开来,应以药用胶囊作为样品管,将液体样品装入药用胶囊内,并用内径比胶囊外径大0.5~1.0mm的薄壁软玻璃管套住,装样示意如图1所示。胶囊的燃烧热热值应预先标定以便计算时扣除。

17. 在量热测定中,还有哪些情况可能需要用到雷诺温度校正方法?

答:在量热测定实验中,如中和热的测定、溶解热的测定、稀释热的测定等,热量计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无法完全避免,只要热量计和环境间有温差就会有热损耗,当环境温度高于热量计温度时,环境就会向热量计辐射热量而使其温度升高;当热量计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热量计就会向环境辐射而使热量计的温度降低,从而使测量前后温度的变化不能直接准确测量,即直接测量的温差不是测真实温差,因此都可能需要用到雷诺温度校正方法进行校正。

必须注意,应用这种作图法进行校正时,量热计的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不宜相差太大(最好不超过2-3℃),否则会引起误差。

18. 在燃烧热的测定实验中,在实验中是否每次都必须准确量取3000 mL水?

答:必须准确量取3000ml水。因为水量的变化,使苯甲酸的水当量和测定样品水当量没有严格保持一致,会产生很大的实验误差。

19. 在燃烧热的测定实验中,如何快捷、合理地消除氧弹中氮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答:操作中可以采用高压O2先排除氧弹中的N2,这样既快捷又准确。即对氧弹充两次氧气。第一次充好后再把氧弹内的气体放掉,这样氮气可以随着氧气被放出去,从而达到消除氮气的影响。

实验七十六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 1、什么是平衡相图?

答:研究多相系统的状态如何随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并用图形表示系统状态的变化,这种图形即平衡相图,简称相图。

2、试用相律分析一下恒温恒压条件时,三组分液-液体系单相区的条件自由度是几?两相区的条件自由度是几?

答:恒温恒压条件时相律表达式为:f﹡=C-Φ,三组分体系C =3,即f*=3-Φ,当Φ=1时,f*=2;当Φ=2时,f*=1。

3、等边三角形坐标的顶点、线上的点、面上的点分别代表几组分的组成?

答: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三个纯组分A、B和C,AB线代表(A+B)的两组分体系,AC线代表(A+C)的两组分体系,BC线代表(B+C)的两组分体系,面上的点(三角形内各点)是三组分体系。

5

4、如何确定等边三角形坐标面上的点的组成?

答:通过三角形内任何一点O引平行线于各边的直线,根据几何原理,a+b+c=AB=BC=CA=100%,或者a'+b'+c'=AB=BC=CA=100%。因此,O点的组成可由a'、b'、c'来表示,即O点所代表的三个组分的百分组成是:B%= b',C%= c',A%= a'。

5、通过任一顶点B向其对边引直线BD,则BD线上的各点所表示的组成中,A、C两个组分含量的比值如何?

答:A、C两个组分的含量的比值保持不变。

6、如果有两个三组分体系D和E,将其混合之后其组成点会落在哪?

答:其成分必定位于D、E两点之间的连线上。

7、对于等边三角形坐标内的任意一组成O,向其加纯B,体系的组成点会落在哪?若蒸发掉B,体系的组成点又会落在哪?

答:向其中加入纯B时体系总组成点将沿直线OB向B移动,即落在OB直线上。蒸发掉B时体系总组成点将沿直线OB的反方向移动,即落在OB的反向延长线上。

8、已知一三组分体系P的百分组成为:B%=20,C%=30,A%=50,如何在等边三角形坐标上绘制出P点?

答:在B%=20处做一条顶点B对边的平行线,该线上所有点B的百分组成均为B%=20,再在C%=30在处做一条顶点C对边的平行线,该线上所有点C的百分组成均为C%=30,这两条平行线的交点即为P。

9、请绘制出有一对部分互溶的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的草图,并分析各相区的相数及相态。

答:醋酸(A)和氯仿(B) 能无限混溶,醋酸(A) 和水(C)也能无限混溶,但氯仿和水只能部分互溶。在它们组成的三组分系统相图上出现一个帽形区,在a和b之间,溶液分为两层,一层是在醋酸存在下,水在氯仿中的饱和液,如一系列 a 点所示;另一层是氯仿在水中的饱和液,如一系列 b 点所示,这对溶液称为共轭溶液。

在物系点为c的系统中加醋酸,物系点向A移动,到达c1时,对应的两相组成为a1和b1,由于醋酸在两层中含量不等,所以连结线a1b1不一定与底边平行。继续加醋酸,使B,C两组分互溶度增加,连结线缩短,最后缩为一点,O点称为等温会溶点或褶点,这时两层溶液界面消失,成单相。组成帽形区的 aOb 曲线称为双结点溶解度曲线或双结线。 两相分界曲线aOb内组分点相数为二,为两液相平衡共存,曲线外组分点及曲线上点相数为一,为单液相。

10、要绘制出有一对部分互溶的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关键是找出哪些点?如何找?

答:要绘制出有一对部分互溶的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关键是找出双结点溶解度曲线或双结线上的点,然后绘制出双结点溶解度曲线或双结线上。如图现有一个环己烷-水的二组分体系,其组成为K′,向其中逐渐加入乙醇,则体系总组成沿K′B变化(环己烷-水比例保持不变),在曲线以下区域内则存在互不混溶的两共扼相,将溶液振荡后则出现浑浊状态。继续滴加乙醇直到曲线上的d点,体系将由两相区进人单相区,溶液将由浑浊转为清澈,继续加乙醇至e点,溶液仍为清澈的单相。如果在这一体系中滴加水,则体系总组成将沿e-C变化(乙醇-环己烷比例保持不变),直到曲线上的f点。此后由单相区进入两相区,溶液开始由清澈变浑浊。继续滴加水至g点仍为两相。此时若在此体系中再加人乙醇,至h点则由两相区进入单相区,液体由浑变清。如此反复进行,可获得d、f、h、j…位于曲线上的点,将它们连接即得单相区与两相区分界的曲线。

6

11、由K′滴加乙醇到曲线上的d点,体系由两相区进人单相区,溶液由浑浊转为清澈,为何还要继续加乙醇至e点?而不是在d点直接滴加水?

答:便于出现新的清浊变化点。使混合液交替出现在单相区和两相区之间,找出不同的单、两相区的分界点,从而得到单、两相区的分界曲线。

12、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实验中,要绘制单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即双结点溶解度曲线或双结线,应准确记录哪些数据,知道哪些数据,计算出哪些数据?

答:应准确记录清浊转变时各组分的精确体积,实验温度,应知道实验温度下各纯组分的密度,然后计算出各组分的质量及质量百分数。用等边三角形坐标画图即可。

13、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实验中,如果滴定过程中有一次清浊转变时读数不准,是否需要立即倒掉溶液重新做实验?为什么?

答:不需要,可用乙醇或者水回滴几滴恢复,记下各试剂的实际用量。因为实验只要找出单、双相区的分界曲线上的一系列点即可。

14、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中,连接线交于曲线上的两点代表什么?

答:G及I代表总组成为H的体系的两个共轭溶液,G是它的水层的平衡组成,I是它的环己烷层的平衡组成。

15、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实验中,使用的锥形瓶、分液漏斗为什么要事先干燥?

答:由于本实验是通过体积的精确测量,然后根据室温下的密度计算出相变点的组成,因此使用的锥形瓶、分液漏斗要事先干燥。如果上述仪器不干燥,会使混合溶液中的水的体积增加,使得计算的水的质量小于水的实际质量,影响实验结果。

16、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实验中,用水或乙醇滴定至清浊变化以后,为什么还要加入过量?过量的多少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为了使混合液交替出现在单相区和两相区之间,找出单、两相区的分界点,从而得到单、两相区的分界曲线。过量多时会使得实验测得的分界点位于分界曲线的后端部位,影响曲线绘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17.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实验中,当体系总组成点在曲线内与曲线外时相数有何不同?总组成点通过曲线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曲线内相数为二,曲线外相数为一。总组成点通过曲线时会从单相变成两相或者两相变成单相。

18.温度升高,体系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本实验操作中 应注意哪些问题,以防止温度变化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答:当温度升高时,三组分体系帽形区会变小。注意不要用手捂住试剂瓶,以免增加温度,从而影响结果。实验操作中手应避免触及锥形瓶底部的溶液,防止温度升高而导致溶液挥发,滴定时动作要迅速,应减少震荡时间。

19、简述绘制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中两相区的连接线的基本原理。

答:设将组成为E的环己烷-乙醇混合液,滴加到组成为G、质量为WG

的水层溶液中,如图76-2(b)所示,则体系总组成点将沿直线GE向E移动,当移至F点时,液体由浑变清(由两相变为单相),根据杠杆规则,加入环己烷-乙醇混合物的质量WE与水层G的质量WG之比按式(1)确定

7

WEWG?FGEF (1)

已知E点及FG/EF值后,可通过E作曲线的割线,使线段符合FG/EF=WE/WG,从而可确定出G点的位置。由G点通过原体系总组成点H,即得连接线GI。G及I代表总组成为H的体系的两个共轭溶液,G是它的水层。

20、要绘制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中两相区中某一点的连接线,应准确记录哪些数据?

答:要绘制三组分液-液体系的平衡相图中两相区中某一点的连接线,应准确记录某一点的组成,加入环己烷-乙醇混合物的组成及质量WE与某混合液水层G的质量WG.。

实验七十八 溶液电导的测定——测HAc的电离平衡常数 1. 简述电导法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测量原理。

电解质溶液属于第二类离子导体,它是靠正负离子的定向迁移传递电流,溶液的导电本领可用电导率来表示。将电解质溶液放入两平行电极之间,两电极距离为l(m),两电极面积均为A(m2),这时溶液的电阻、电导、电导率分别为:

R??lA?1??lA kcell?lA G?1R ??Al??kcell ?? kcell R电导池常数或电极常数kcell可用标准溶液(常用氯化钾溶液)标定。应用同一个电导池,便可通过电阻的测量求其它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溶液的摩尔电导率?m是指把含有1mol 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为 1m 的两平行电板电极之间的电导,其单位

为S·m2·mol-1。摩尔电导率与电导率和浓度的关系为:?m??c

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m:溶液在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无论强弱电解质,此时均全部电离,符合离子独立移动定律:?m????m,?????m,?。

?????m随浓度变化的规律,对强弱电解质各不相同,对强电解质稀溶液可用科尔劳奇(Kohlrausch)经验公式表示:

???m??m?Ac,将?m对c作图,外推可求得?m。

对弱电解质来说,可以认为它的电离度?等于溶液在浓度为c时的摩尔电导率?电导率??mm和溶液在无限稀释时的摩尔

之比,即:???m??。 mAB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电离平衡时,电离平衡常数Kc与浓度c和电离度?有以下关系:

AB ? A ? B初始 c 0 0?-

达电离平衡 c?1-?? c? c? 8

搜索更多关于: 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热量计本身及其介质,而几乎不与周围环境发生热交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使样品的量合适,压片松紧合适,温差进行雷诺温度校正。 点火失败的原因:压片太紧、燃烧丝陷入药片内会造成燃不着;点火丝与样品接触不好;点火丝碰到燃烧皿壁,点火丝上部分相连,形成短路。 15. 在燃烧热的测定实验中,使用定量的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做什么? 答:令k=m水C水+C计, k为仪器常数,可以通过用定量的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在热量计中燃烧,测出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求出k=(mQv+lQ点火丝+qv)/△T。 16. 固体样品为什么要压成片状?如何测定液体样品的燃烧热? 答:固体样品压成片状有利于样品充分完全燃烧,以免充气时冲散样品或者在燃烧时飞散开来,造成实验误差。 测定液体样品的燃烧热时,为了防止充气时冲散样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