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7 19:43:30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5-18课

课标及考纲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及影响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①赫鲁晓夫改革 ②赫鲁晓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整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 实施背景

苏俄诞生之初,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经济上,各种物资严重短缺。政治上,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另一方面俄国国内不断地出现叛乱和破坏事件。

2 、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尽最大限度地向国家交售农产品。 工业方面 实行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方面 取消商品贸易,对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 分配方面 强制劳动。 3 、历史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争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4、局限性

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这是政策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失误;另一方面,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 实施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农民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稳定。

2、 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农户自由处理余粮。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工业方面 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 允许自由贸易。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新经济政策还为苏俄人民指明了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不仅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指导。

4、 新的表现: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3、 历史作用 三、“斯大林模式”

1、主要经济特征:以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推行单一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 3、 历史作用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 四、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苏联的改革

1、 改革背景:二战之后,和平建设成为苏联国家生活的中心任务,然而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却日益暴露出来。1953年斯大林病逝,新的苏联领导人着手解决面临的问题,开始针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

2、 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

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牲畜和农机;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中央与加盟共和国及企业间适度分权;尝试“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2)作用: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限制,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只是一次局部调整。

3、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私人副业的限制。

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2)作用

苏联的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4、 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2)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局: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基训94)

第十六、十七课 【课标及考纲要求:】 课标及考纲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整合】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直接原因:是供求矛盾的尖锐,广大人民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重要原因:股票投机严重,过度信贷消费。(掩盖了供求矛盾,使其激化)

导火线:纽约股市的暴跌 其他原因:

2.危机的特点

它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的基本特点 3. 危机的影响

首先,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行业,历时四年之久,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超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上大萧条)

第二,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严重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政治危机)

第三,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国际关系恶化。(国际关系紧张) 第四,经济危机促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尖锐,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罗斯福新政

1、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打击最为严重,当时的胡佛政府试图挽救经济危机,进行改革,结果危机更趋严重,大部分人对现存制度丧失信心。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通过竞选当选美国总统,宣布实施“新政”。

2、主要内容:

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 具体内容 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整顿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力图复兴工业。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为了控制市场价格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调节农业生产 通过《社会保障法》,帮助失业或者生活无助的人实行社会保障 们渡过危机。政府还通过举办公共工程,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实质 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发展。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4.新政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措施

(1)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派代表与雇主谈判的权利 (2)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5、新政的作用

(1)“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美国经济,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好处。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3)开启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先河,促进了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 三、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有: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财政手段调节社会生产。

2、人民资本主义

股票的分散化使得企业的普通职工和资本家一样成了股票的拥有者,这种情况即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从表面上看人民资本主义使普通工人也成了资本家,但实际上企业的最终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的手中。

3、经营者革命

原因 : 二战后,随着技术革命的展开,企业中的技术比重迅速增加,生产的流程也日渐复杂。

含义:传统的企业所有者逐渐退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优秀管理才能的新式人才。这种情况即所谓的“经营者革命”。

作用:经营者革命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而且创造了“新中间阶层”。 4、福利制度及特点

(1)福利制度:福利制度的实行一方面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

(2)福利制度的特点: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它们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如何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基训89 巩固练习

1.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2.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 )

A.美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掠夺 B.美国继续自由放任政策

C.美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 D.美国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3.“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

A.企业职工控制企业所有权 B.普通职工已拥有了企业的股票 C.人民大众成为资本的所有者之一 D.资本家已不再操纵企业的决定权

4.有材料指出,日本资本家松下幸之助创立的松下电器公司在1980年股份从1950年的43%下降到2.8%,这说明( )

①经营者革命显示出威力②对经营者的要求提高了③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行国家调解,财政赤字、举办公共工程。其出发点是( )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扩大就业缓和阶级矛盾 C.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D.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搜索更多关于: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5-18课 课标及考纲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及影响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①赫鲁晓夫改革 ②赫鲁晓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整合】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 实施背景 苏俄诞生之初,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经济上,各种物资严重短缺。政治上,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另一方面俄国国内不断地出现叛乱和破坏事件。 2 、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尽最大限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