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民间舞教学法新概念
行。在此前后,还曾有各地区的舞蹈工作者先后以素材、教程、教学等方式出版了各种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如:《东北大秧歌》《蒙族舞蹈教程》《安徽花鼓灯》《傣族舞蹈》等。近期,民族大学、舞院都先后以录像形式出版发行了各种教材。如:《五彩雀屏》《天山舞韵》《舞动的长白山》等,使我们的教材开始丰富起来。现在,以VCD形式问世的附中版、大学版民间舞教学,都填补着音像教材的空白。但是,规范的文字教材仍旧极为短缺。听说,民间舞系正在加紧筹划教材大系的出版。在这里,我们真诚的期待、热切的预祝中国民间舞教材大系早日问世!
二、审美教育与舞蹈教材
舞蹈教材的属性是文化艺术,因此,教材中的文化含量是编写教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民间舞教材的文化含量就是审美取向。北朝鲜与韩国舞蹈同根同源,而发展至今确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审美取向的不同决定的。学习民间舞首先要对那一种舞蹈的审美取向有一个科学的、深层的认知,在民间舞教学中要完成的正是这种审美育。芭蕾的开绷直和代表性的挺立放,决不只是人体解剖学的问题。西方人的直线美与心理张力在芭蕾舞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我们的民间舞教学常把人体生理训练作为主导,忽略了心理的认知教育。所以,你会觉得有劲使不出来,教师也会发出“太没有悟性”埋怨。东方人的审美取向与西方人的审美取向大有区别,曲线美与蕴涵在深层的力才是中国民间舞的灵魂。跳起中国民间舞的无穷趣味不是规范手脚位置所能体会的。民间舞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审美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爱自己的民族艺术的过程。我们真应该在成绩面前反思,先辈为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只是丰富多彩的动作吗?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我们以什么为荣,我们拿什么骄傲?只是另人目眩的舞姿吗?韩国、印主的舞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教材大纲与教学大纲
一般的规律是: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民间舞的教学要求,如: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进程、教学对象等。这样才能确认教材的深浅程度以及取材范围等。然后,先写出教材的框架,称之为《教材大纲》。
第三讲 汉族民间舞教学 第一节 汉族民间舞综述
一、相同的教材的来源
1.喜庆节日 不管生活在何处的汉族人都讲究过春节,春节正处农闲时节,自古至今老百姓“过大年”的兴致不衰。戏班子、秧歌队、玩灯、唱曲之中民间舞在民间生生不息。许多地方从正月初三开始打班子,要热闹一正月。正月十五“元宵节”更是舞灯耍狮的日子。有一首民歌生动的描述了这个场面:“元宵节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风阳锣。”在东北辽宁营口、海城等地,每年四月十八日都要到耀山参加“三宵娘娘庙会”,那里组织的秧歌盘会十分热闹。五月初五“端午节”锣鼓喧天赛龙舟、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欢聚都少不了舞蹈的参与。在过去民间的娶亲嫁女,也常有歌舞、小戏添彩祝贺。这些民俗活动都自然的成为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沃土。舞蹈是喜庆节日里,人们宣泄热情时不可缺的载体。这是汉族民间舞蹈教材的主要来源。
2.巫风遗存 与通神使鬼的巫婆,历来执行着“特殊”的使命。为了使自己展现出神秘的身份,舞蹈成为最好的手段。“神职”以特殊的传承方式,在传“神”的同时创造了特殊的舞蹈形式,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忽视的民间舞遗产。
3.时代新作 自延安秧歌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革命的历程,新文艺工作者每每有佳作出现。他们的智慧与革命热情,为我们后来人作出榜样,也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可贵的财富。
二、类似的表演程序 无论是已经纳入教材的东北三省的秧歌队、安徽省的花鼓灯班子、山东的三大秧歌,还是山西踢场子、河北地秧歌队等,都是在农闲时,以自然村落家族为单位组班组队。走街串巷、跑场搭台:按扮演的角色固定位置,边走边舞。《鼓子秧歌》把行进中的表演叫“街筒子”。每到一地先跑大场,走出各种队形图案,这叫“踩场子”、“踩牌子”“搭场子”等。每种舞蹈都有自己的固定程序,在《花鼓灯》中是由伞头带,在《东北秧歌》中是头跷做指挥,头、二跷领队。《鼓子秧歌》领队的叫头伞。打好场之后,进入小场表演,自娱娱人各有特点。
三、不同的表演侧重 《东北秧歌》搭象、扭、逗;《山东秧歌》侧重“跑场子”;《花鼓灯》侧重“小花场”;河南秧歌侧重扭和唱。在西南地区的汉族民间舞因受山地限制、长江中下游因水流绕道少见“跑场”,多以搭台歌舞小戏见常。
四、一样的审美情趣 有人物如:《东北秧歌》有头桥、老渔翁、傻柱子、老蒯等;《胶州秧歌》有翠花、小嫚、大老婆之分;《花鼓灯》有伞把子、鼓架子、兰花之称。讲故事:《东北秧歌》有小放牛、唐僧取经等;《云南花灯》有老徐栽秧、老爹揹孙囡、大茶山等;《胶州秧歌》有大观灯、谗老婆吃狗等;《花鼓灯》有王婆骂鸡、小货郎、刘海戏金蟾等。
五、同样的创作方式 在特定范围内的现场自由发挥,有些学者把它称为“稳固性”(继承性)和“变异性”“在稳定中求变异,在变异中保持稳定”
即兴是民间舞蹈创作的原始方法,民间舞蹈是在“即兴创作”中发展起来的。学习和开发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民间舞蹈的发展。特别是即兴说唱,它不仅是一种传统形式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它更蕴涵着民间艺人的无穷智慧与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继承。例如:(一)上了场子用眼张,不知师傅在哪方?要知师傅在那里,拜过师傅再拜娘,然后再拜我的同行。(二)从来不到你宝庄,宝庄是个好地方,狸猫个个赛似虎,金鸡展翅像凤凰;牛羊成群六畜旺,五谷丰登粮满仓。——选自《花鼓灯》
六、传统的自然传承法 “小小花伞八根柴,七拼八凑凑起来,五黄六月高高挂,整二三月玩起来。”于是,在各自然村中组班、拜师,代代相传。
第二节 汉族民间舞的教学步骤
一、基本概念的认知
1.原生态状况简介 包括: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传统习惯以及原始表演形式、传承方法等。
2.体态与神态 首先要明确脚位和基本体态(基本架式),这是为了基本动律的开法儿做准备。基本体态含外在的“形”和内在的“神”双重意义。教师不但应做准确的示范,还应从人文学的角度为学生讲解其体态的内涵。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启发学生理解所学教材的必要手段。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不可能一次到位。真正的准确把握一种舞蹈的基本体态应是在进一步的学习之后。
体态包括:脚位、膝、胯、腰、胸、肩颈头,这属于“形”的范畴。神态是指神情和心态,体态和神态一外一内,形神兼备才有气韵生动。就胯部的“形”与“神”的关系而言可见一般:东北秧歌 需立腰提胯才显爽朗神气;云南花灯 松胯才显悠闲自在的心境;花鼓灯 胯部常处于控制状态才能达到灵活多变的境
界;鼓子秧歌 是以胯部沉稳为基础来带动抻与韧的韵律,从而展现出憨朴性格;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 都是以胯部的松提相间与腰肋的协调配合而交织成千姿百态的无限风韵。
几种汉族民间舞开法儿的体态要领提示:
东北秧歌 正步位 双腿直立 压肩立腰 含胸拔背 吸腹提胯 气含在腰间 重心在双脚掌
云南花灯 自然位 双腿自然伸直 松胯立腰 垂肩松背 呼吸自然 花鼓灯 女:踏步位 双腱保持自然控制状态 含胸立胯 呼吸平稳 男:正步位 双脚对斜线双腱直立 腰部微拧上身对1点 收腹挺胸 开肩拔背 重心前倾 气沉丹田
海阳秧歌 正步位 双膝及腰肋松弛自然、准备上立 呼吸平稳准备提气 胶州秧歌 正步位 肩胸松弛自然 呼吸平稳
鼓子秧歌 八字步 双腱用力站稳 立腰拔背 扩胸垂肩 气沉丹田 3.节奏与气韵 任何舞种中的节奏与气韵都是深化表现力的基础。选择音乐和分析节奏与气韵的内在关系是教师备课的首要内容。如:东北秧歌的传统音乐中有许多从弱拍起的,前面的空拍就特别适合训练放气时的哏劲儿。又如:叫鼓是使学生感知体验东北秧歌洒脱火爆风格的典型教材,把握叫鼓的轻重缓急是理解东北秧歌气韵节奏的有效手段。云南花灯的音乐歌唱性强,节奏比较平缓,选择流畅优美的旋律是引导学生体会清淡幽雅的表演心态的重要方法。花鼓灯的锣鼓点之丰富可为汉族民间舞之最,各种锣鼓点中充满了情感的变化,而且包含极强的故事性。丰富的情感与多变的舞姿一脉相承,以鼓点开法儿才是花鼓灯启蒙的正确方法。要求学生用感情去念锣鼓经,学会打锣敲鼓是深入把握花鼓灯风格的必要手段。
4.汉族民间舞开法儿阶段的教学手段提示
①讲述内容 教师应掌握准确的资料和丰富的知识,并应具备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做出符合教学对象水平的讲述教案。
②示范表演 标准的示范表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开法儿之前,配合讲述内容在学生面前表演,是非常重要的。精彩的示范是引发学习兴趣,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