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化水运行规程

化水运行规程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7:01:12

制流量80t/h。

(3)弱阴正洗排水电导率≤50μs/cm,正洗合格。关进水阀、正洗排水

阀。挂“备用”告示牌。

10、强阴小正洗、大正洗

(1)稍开强阴进水阀、空气阀, 强阴空气阀溢水后,开强阴床中排排水

阀,关空气阀,开大强阴进水阀,控制流量50~60t/h,直至出水清晰,可转入大正洗。

(2)关中排排水阀,开正洗排水阀,控制流量80t/h。正洗至强阴出水

SiO2≤100ug/L,电导率≤5us/cm时,正洗合格。关进水阀、正洗排水阀。挂“备用”告示牌。

11、阴床大反洗

(1)弱碱阴床、强碱阴床大反洗按规定间隔15个周期,在串联再生操作

前进行,弱碱、强碱阴床大反洗分别单独进行。大反洗之前先进行小反洗。

(2)全开大反洗排水阀,然后缓缓开启强阴大反洗进水阀,控制反洗水

进水流量由小至大,每次调节反洗水流量后稳定3-5min,观察反洗情况及树脂层膨胀情况后再进行下一次调节,最佳反洗强度控制在反洗水流量既能使树脂层膨胀高度达交换器上窥视孔4/5高度,又在反洗排水中不带正常粒径的树脂。

(3) 当树脂膨胀升高至上窥视孔4/5高度时为防止冲洗树脂,关大反洗

进水阀,稍开进水阀,开中排阀,关反排阀。强阴转入小正洗5min左右,再开反洗 排水阀,关正洗进水阀,正洗排水阀,开小反洗进水阀,使强阴转入小反洗,直至出水清晰。

(4)大反洗操作应严密监视,直至出水清晰,并让其自然沉降。当出水

浑浊时,可反复进行以上操作。

(5)关强阴进水阀、正排阀,弱碱阴床随即可转入大反洗。操作方法与

强碱阴床大反洗操作相同。

(6)强碱阴床中排放水后,可转入进碱操作,进碱量视情况适当增加0.5~1

倍,再生流速与浓度按规定执行。

(三)混床 1、 失效标准

SiO2≥20μg/L Na+≥20μg/L 电导率≥0.2μs/cm 2、切换

13

(1)运行混床失效后,切换备用混床。

(2)开备用混床空气阀、进水阀,空气阀溢水后,开正排阀,关空气阀。 (3)正洗至排水电导率≤0.2μs/cm,SiO≤20μg/L,Na+≤20μg/L,正洗

合格,开混床出水阀,关正洗排水阀,调整流量大于130t/h,挂“运行”告示牌。

(4)关失效混床的进水阀、出水阀,开空气阀泄压,关电导率仪电源开

关,挂“失效”告示牌。

3、再生前的准备

(1)高位酸碱罐应有足够再生所需量。 (2)除盐水箱应维持一定的水位。

(3)再生设备与运行设备已隔绝,即运行混床进酸碱阀处于关毕状态。 (4)再生泵与电机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5)中和池液位应低于1/2,中和泵与电机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4、反洗分层

(1)开空气阀、中排阀,从中排阀的排水中检查有无完整颗粒树脂跑出,

以鉴定中排装置有无损坏,同时,从中窥视孔查看水放至距树脂层高20mm时,关中排排水阀、空气阀。

(2)开反洗排水阀,缓慢开启反洗入口阀,调整流量使树脂充分膨胀,

又无树脂跑出,从上视镜中看出树脂有升有降,再缓慢降低反洗水流量。待树脂层界面清晰后,缓慢关闭反洗入口阀,反洗排水阀。

(3)开中排排水阀,空气阀,放水至距树脂300mm处,关中排排水阀,

空气阀。

5、再生

(1)开混床的中排排水阀,空气阀,进酸、进碱阀,启动再生泵。 (2)开碱喷射器的出口阀,进水阀,调整流量9—10t/h。 (3)开酸喷射器的出口阀,进水阀,调整流量8—9t/h。

(4)分别开启酸碱计量箱的出口阀,开酸碱浓度计电源开关及进液阀,控

制酸浓度2—3%。碱浓度1—2%。并以甲基橙为指示剂,不断检查中排排水,使之呈中性。

6、置换 13.

(1)当一定量的酸碱注完后,分别关闭酸碱计量箱出口阀,按喷射器原

流量继续运行20—30分钟,以充分置换。

14.

(2)关酸碱喷射器进水阀、出水阀,停再生泵,关中排排水阀,关混

14

酸进碱阀、空气阀。 7、对流清洗 15. 16.

(1)开混床中排阀、空气阀,开混床入口阀、反洗入口阀,适当调整流量 进行清洗。使阴阳树脂的清洗水量尽量相等。 (2)冲洗20分钟后,若中排水Na+≤100μg/L。停止清洗。

(3) 关混床入口阀,反洗入口阀。 8、混脂

(1)开启空气阀,利用中排阀,排水至树脂层以上200mm,关中排。 (2)启动压缩空气机,待贮气罐压力在0.2Mpa左右,慢慢开启混床压缩空

气阀,维持罐内压力不超过0.15Mpa,使混床内树脂充分搅动。

(3)混脂3—5分钟后,快关压缩空气阀,快开正洗排水阀,利用水将树脂

压下,防止树脂分层。

9、正洗

(1)开混床入口阀,正排阀,空气阀溢水后,关空气阀。进行正洗。 (2)开电导率取样阀,正洗水Na+≤20μg/L,电导率≤0.2μs/cm,正洗合

格。关正排阀,入口阀,开空气阀,关电导率取样阀,挂“备用”告示牌。

10.混床再生的注意事项

(1)反洗时,开反洗入口阀不可用力过猛,以防流量过大损坏中排装置.

(2)反洗时,控制树脂层不超过上视镜的1/2高度,并从空气阀或反排阀检查

有无树脂跑出

(3)阴阳树脂分层时应有明显分界线,分层不好应重新分层。

(4)再生进酸进碱之前,必须检查准备再生的混床出口阀是否关好,防止再生

液误入除盐系统。

(5)酸碱喷射器的流量必须相等或接近相等。

(6)混脂时间不可过长,压缩空气压力不宜过大,否则树脂易破碎,造成树脂机

械强度降低,交换能力下降。

(7)混脂结束后,开启入口阀时要注意不可流量过大,用力过猛,以防中

排装置损坏。

(四)中和池的运行操作

1排放前的检查和准备:

(1)当中和池水达高位时,应进行排水操作、排水前先测定池水的PH值,PH应在6—9之间,否则要中和搅拌达标后再排放。

15

(2)检查压缩空气贮气罐、中和泵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2中和池水的中和搅拌操作:

(1) 启动中和泵,开出液阀、废液循环阀。

(2) 开压缩空气贮气罐出口总阀,开中和池压缩空气进气阀,进行搅拌,再

测 PH。

(3) 当中和池水呈酸性时,开碱贮罐出液阀,至中和池进碱总阀,中和池进

碱阀,放碱中和至PH值符合排放标准。

(4)关中和池进碱阀,中和池进碱总阀,碱贮罐出液阀,可转入排水操作。 (5)当中和池水呈碱性时,开酸贮罐出液阀,中和池进酸总阀,中和池进酸

阀,放酸中和至PH值符合排放标准。

(6)关中和池进酸阀,中和池进碱总阀,酸贮罐出液阀,可转入排水操作。

3中和池的排放操作

(1)中和池水符合排放标准后,开废液排放阀,关废液循环阀,关中和池压缩

空气进气阀,关压缩空气贮气罐出口总阀,中和池停止搅拌,开始排水。

17.

(2)当中和池水位到低液位时,关废液排放阀,中和泵出水阀,停中和泵,中和池排水结束。

(五)酸碱系统的操作及维护

1卸酸(碱)前的检查和准备

(1)在进行卸酸(碱)操作地点,应备有自来水、毛巾药棉及急救时中和用

的溶液。

(2)卸酸(碱)操作人员应熟悉卸酸(碱)操作程序及安全规程,掌握酸(碱)

伤害的急救措施,并根据需要戴口罩,橡胶手套及防护眼镜,穿橡胶围裙及长筒胶靴(裤脚须放在靴外)。工作监护人须检查防护设备应合适。

(3)检查输酸(碱)橡胶管应无破损,各连接口密封良好。

(4)检查输酸(碱)泵,电机应处于良好备用状态,阀门在关闭位置。 (5)通知化验室取样测酸(碱)浓度,验收数量、质量。 (6)卸酸时,酸雾吸收器已投入运行。 2用固定酸碱泵卸酸(碱)操作:

(1)用专用夹具把酸(碱)橡胶管将汽车酸(碱)贮槽出口与输酸(碱)泵进口连接,并检查应无松动,无泄漏。

(2)开汽车酸(碱)贮槽出液阀,开酸(碱)泵进液阀,酸(碱)高位贮藏罐进酸(碱)阀,启动输酸(碱)泵,开输酸(碱)泵出液阀,向酸(碱)高位贮罐

16

搜索更多关于: 化水运行规程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制流量80t/h。 (3)弱阴正洗排水电导率≤50μs/cm,正洗合格。关进水阀、正洗排水阀。挂“备用”告示牌。 10、强阴小正洗、大正洗 (1)稍开强阴进水阀、空气阀, 强阴空气阀溢水后,开强阴床中排排水阀,关空气阀,开大强阴进水阀,控制流量50~60t/h,直至出水清晰,可转入大正洗。 (2)关中排排水阀,开正洗排水阀,控制流量80t/h。正洗至强阴出水 SiO2≤100ug/L,电导率≤5us/cm时,正洗合格。关进水阀、正洗排水阀。挂“备用”告示牌。 11、阴床大反洗 (1)弱碱阴床、强碱阴床大反洗按规定间隔15个周期,在串联再生操作前进行,弱碱、强碱阴床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