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 第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科学实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热胀冷缩吗》。我将从“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实验设计” 和“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实验内容
2007年新教科版科学书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内容是《热》,学生在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热量传递的过程,。
在修订之后本单元强调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热胀冷缩和热量传递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观察现象——产生疑问——作出简单推测——验证推测——解释现象——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教材选用金属固体物(铜球)让学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而我将实验器材进行了改变,将铜球和金属环分别换成了生活中常见的硬币和钉有小钉子的木板,目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不仅在科学课堂上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离开校园,回到家中仍然可以继续科学实验。实验分为三部分:观察硬币的热胀;观察硬币的冷缩;结论与拓展。 二、实验目标
本次实验教学注重对实验的设计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1)科学概念:
许多气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的体积变化。 正确地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 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懂得要验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必须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和探究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重难点是如何设计实验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的变化现象。 三、实验设计
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大胆猜测,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实际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改变了教材中的实验器材(铜球和金属环),让学生们操作生活中最常见的硬币和钉有钉子的小木板,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热胀冷缩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
在片段教学中我以实验验证法为主,配合问题导入法、讨论法、假设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达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将实验探究的主动权完整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验教学分为三个板块:一、讲述事实,引出课题;二、观察硬币的热胀冷缩;三、结论与拓展。 一、观察现象,引出课题
从生活中出发,日常生活中的铁路钢轨和夏天高温下的变形钢轨图片的鲜明对比,让学生联系图片回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这样的小缝隙,用问题导入法让学生们对此产生疑问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入课题。 二、观察硬币的热胀冷缩
在这个板块中,我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当初的推测,教师只是在实验中起了引导作用。
实验中会用到加热仪器酒精灯,于是我决定先让学生独立地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足之处作出适当补充。 三、结论与拓展
在实验结束时,我让学生来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由此推出实验结论,在得出结论的时候,我始终强调的是一点:透过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硬币的什么变化导致结论的产生?体积。于是,我们得出金属(钢和镍)是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并提出疑问:是否其他金属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为下节课内容作铺垫的同
时,提醒学生们科学的学习是讲究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并且存在普遍与特殊性的规律。强调在小组合作中,还应加强欣赏和协作他人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这堂课上,如何让学生以更适当的方式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潜能?如何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充分感受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快乐,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这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金属热胀冷缩吗》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予指正与批评,谢谢!
《金属热胀冷缩吗》说课稿
三毛小学 张文兵
各位老师:大家好!
《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很自然地想到的一个问题,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教材选用金属固体物让学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金属的热胀冷缩。 本课教学目标中的科学概念是许多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教学方法: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的体积变化。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探究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意识到事物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如何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的变化现象。
这课教学安排我是这样想的。对于学生来讲听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采用了一段故事引入今天的科学学习,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铜球材料是研究金属热胀冷缩的好材料。通过实验能清楚的看到铜
球的热胀冷缩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进行实验很重要,当然正确使用酒精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也很重要。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反映在体积上,金属条的热胀冷缩的现象更多的反映在长度的变化和面积的变化上。由于小的固体热胀冷缩现象很难靠眼睛直接发现,教材上的方法我们几个科学老师尝试着去做发现根本看不出来。另外由于方法的不固定,材料很难准备,操作上安全上都有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上只进行了方法的选择,而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改为教师教具的演示。
观察了两种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转入“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仅靠一两个事实下全称定义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仅要看他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要看能不能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安排了寻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态度,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例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我想说通过一遍遍的钻研教材,修改教案,试教。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科学知识的缺乏,要想上好一堂课学课教师要准备的很多,必须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我觉得教师的成长教学的准备工作需要教师间的互帮互助,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一起来研讨教材教法,那么科学课堂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当然在今天的课上肯定还有很多地方存在问题或值得商榷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By:张文兵 | 阅读全文(136)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6) | 编辑 ? 标签:说课稿
? 圈主:小学科学学科组
?
上一篇:《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