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
掌握----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经过商品价格指数调整后的货币工资。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总是具有上涨的趋势,因此,货币工资水平总会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第四节 工资差别
熟悉----工资差别的概念
工资差别就是各类人员工资水平的差异。 掌握----工资差别按成因划分的类型
从形成差别的原因上来分析,这些差别又可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和垄断性工资差别。
1、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劳动者之间产生工资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所谓“补偿性”是指,相同的劳动者,即知识和技能并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劳动时,他们的工资会产生差别。
2、所谓竞争性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收入差异。竞争性工资差别也叫做技能性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理论认为,竞争既是不同质的劳动者产生工资收入差异的原因,也是导致不同质劳动者之间流动的原因。
3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性,同时又是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导致垄断性工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了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
一种是,某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另一种是,某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稀缺。
掌握----工资差别的扩展——收入分布
收入分布:一是指一国内各阶层之间,个人或家庭收入的分配情况;二是指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一、收入:主要是指物质收益,它包括的范围主要有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政府补助或福利收入。 1、经济学家经常使用所谓的洛伦茨曲线来衡量家庭或个人收入分布的平等(即均等)程度。所谓洛伦茨曲线指的是这样一条曲线,该曲线通过与绝对平均线比较,显示出收入间的平等程度。OE线是绝对平均线,该线表明相同百分比的家庭占有相同的收入。因此,它又被称为完全均等线。在OE线与OABCDE曲线之间形成的阴影部分表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面积越大,也就是说OABCDE曲线离OE线越远,收入就越不平等。
2、经济学家还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平等程度。它等于由这两条线所形成的面积除以完全平等曲线下的面积之商。因此,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布越不平等。
二、所谓功能性收入分布,是指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在总收入之间所占的份额。 根据一般的材料,工资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大约为60%--80%。
工资所占份额大体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供求状况,二是劳动的生产率状况。
第五节 工资形式的选择
熟悉----工资形式的概念
工资形式就是计量劳动与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与具体办法。
工资形式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等。其中,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两种基本形式,其他是辅助和补充形式。
掌握----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选择 一、雇员和雇主对两种工资形式的偏好
采用计件工资制度支付报酬必须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例如,所有的工作成果都必须易于衡量,工人的工作速度可由自己控制等。
1、从雇员的角度来说,采用计件工资制度使雇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由于生产难免波动,所以采用计件工资制度计取报酬会使收入有波动。由于计件工资有风险,所以如果若干年后,计时工资制下的平均工资等于计件工资制下的平均工资,雇员会偏好计时工资。
2、从雇主角度来说,在计件工资制度下,低生产率的后果由雇员自己承担,雇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来筛选和监督职工;而在计时工资制度下,生产率波动的风险由雇主承担,不过雇主的担忧小于雇员,因为这部分雇员生产率低,那部分雇员的生产率可能高,这就减少了雇主的风险。此外,在计件工资制度下,雇主监督质量的费用大,制定定额的费用大,因而管理成本较高。总之哪种工资制度给雇主带来的成本小,收益大,雇主就会选择哪种工资制度。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计时工资的运用
在企业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年功序列工资、晋升刺激、退休金刺激等手段克服计时工资制度下雇员缺乏激励的弊端,从而有助于计时工资制度的推行。
1、年功序列工资 2、晋升刺激 3、退休金刺激
掌握---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之间的选择 一、福利、社会保险支出与小时工资的区别
福利和社会保险大体可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福利为实物支付,社会保险为延期支付,小时工资为现金支付。无论是实物支付还是延期支付,与工资相比,对企业来说,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险支出大都有类似固定成本的特点。
二、雇员和雇主对工资与福利、社会保险支出的偏好 对雇员来说,实物支付的效用小于同样价值的现金支付。
对雇主来说,主要是因为福利和社会保险有特殊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对雇主来说也是有利的。例如企业用于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收入就不用交所得税。此外,如果企业想吸引某些类型的工人,为避免有人批评企业搞歧视,可以采用高福利形式。
第六节 收入分享政策与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
了解----韦茨曼的收入分享
韦茨曼教授的收入分享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的: 1、支付“分享”工资的企业雇主拥有传统的财产所有权即产权; 2、产权所有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3、收入或利润分享的计算公式在短期内是不变的,但在长期内是可变的。
了解----我国的工效挂钩制度
1、在确定工资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S时,企业厂长经理与职工总是站在一条线上与国家讨价还价。
2、工资在总利润中所占比例确定后,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自主分配收入的权力,收入分配愈来愈向个人倾斜。
3、企业之间在职工收入上的相互攀比,使实现不同利润额的企业竟相向高收入企业看齐。 了解----两种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1、韦茨曼教授的收入分享经济的假设条件,形成的是这样一种权力结构,即发放工资的企业雇主的行为目标与雇员的行为目标互相制衡。
2、韦茨曼教授的收入分享经济要求有一个完善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3、韦茨曼教授收入分享经济中的工资占总收入的比重由工会与厂商相互谈判,分享的工资与市场工资率挂钩。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工资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分配的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分配的因素
是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所谓劳动力的自然价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是由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劳动力价格。
(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与按老分配 (三)关于劳动分红
(四)未来企业工资制度的设想 1、建立我国企业工资的集体谈判制度。 2、劳动者实行工资与分红相结合的收入制。 3、经营者实行薪金与风险收入相结合的收入制。
4、建立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内部分配制度和科学的工资管理制度。
第八章 劳动就业理论 第一节 就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熟悉----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创立就业理论的根本原因 掌握----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各种就业理论
一、萨伊提出了所谓著名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认为,市场经济内部不会有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意思是说,从全社会来说,卖和买是一致的,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
我们可以把萨伊的就业理论概括为以下三点:
1、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2、市场经济在正常情况下,趋向于充分就业,向着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运动,偏离此点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无关紧要的。
3、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二、凯恩斯他所说的“充分就业”,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相交的某一个点。超过这个点,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和就业量不在增加,达到这一点时,“非自愿失业”消逝,而“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将仍然存在。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非自愿失业之存在。此种情景,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靠价值规律自我调节是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其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有两种说明
1)总收入法。其要点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与私人投资需求之和。私人投资量的多少又是资本预期边际效用决定(或效率)的。所谓“边际效率”,是指当投资量(自变数)变动时资本所预期获得的利润(因变数)的变动率。“边际效用”即是指最后增加一个单位时可能增加的效用。
2)有效需求法。其要点是: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收入实际增加时,消费也将增加。换言之,在消费一定的情况下,不增加投资,就业人数就不能增加,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这是有效需求法的核心。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靠市场调节一般总是处于需求不足状态呢?凯恩斯用所谓人们的三种心理规律加以解释。
1、心理的边际消费倾向。 2、心理对于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3、心理的对于灵活偏好的态度。
凯恩斯从上述三个所谓的心理活动规律,得出了和萨伊、马歇尔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常出现的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无销路,工资再低,资本家也不会多雇工人。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他开的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处方”是:
1、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
3、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补救办法,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