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毕业论文(3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说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碰到一个认识却并不熟悉的人,那个人随口的一句“吃饭了吗?”,而你事实上并没有吃过,但你也会很随意的说“吃过了。”这种行为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是一种谎言,因为他所陈述的与事实是不符合的,但人们不会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也会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做出说谎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人们常常把这些行为都概括为说谎的行为。
说谎是一种如此常见的行为,也是受争议多的一种行为。一说到“说谎”这个词,大家就会联想到一种负面的信息,对说谎的这一行为,也是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说谎这一行为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作为社会评价呈负面的行为,在对说谎的行为进行研究时,实施比较困难,一方面人们会掩饰自己说谎,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伦理道德的限制。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学者也对说谎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很多都是致力于学生或者幼儿说谎的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说谎的动机,如何解决学生说谎的行为,让学生不再说谎,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及幼儿。这也是基于说谎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的基础上的。那什么是说谎,不同学者对说谎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次研究从说谎的概念、动机以及说谎的心理发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 3 -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说谎的概念
1.1.1论题的提出
对于说谎的研究,众多的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学者们对于幼儿以及小学生说谎的动机方面做了研究,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首先,学者们对于说谎这个行为是从反社会谎言的角度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学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自身的成长因素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学生说谎行为提出了专业的建议,也从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学生在年龄以及性别差异的研究上,并不常见。笔者就从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1.2国外学者对说谎概念的解释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A. B. 彼得洛夫斯基认为:说谎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其表现是有意歪曲实际情况,竭力对事实和事件造成不正确的印象。他指出了说谎是对事物做出不真实的陈述,使人们产生了与事实不同或者相反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末,Sweet ser 的民俗模型向原型理论提出了质疑,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与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Sweet ser认为,一种言语表述是否被认定为谎言不仅取决于说谎的原型成份是否出现,还取决于交谈发生的背景。她提出,如果说话者做出与事实相反的陈述是出于帮助的动机,人们很少会把这种陈述判断为说谎。相反,如果这种与事实相反的陈述是为了伤害听者,那么人们更有可能把其判断为谎言【1】。她所认为的说谎,不仅是个体出现了说谎的行为,还包括个体说谎时所处的背景,即环境。所以,说谎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个体因素,还包括了环境因素。
1.1.3国内学者对说谎概念的解释
我国学者主要是从道德意义上对说谎进行了界定,陈会昌认为:从道德意义上来说,说谎是一种处于故意给别人或自己造成伤害的不真实的话。由此,那种处于故意,但是能给别
- 4 -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人带来好处或使别人避免伤害的不真实的话, 就不能算作谎话。说谎,不仅是对事物做出了不正确的陈述,还会对他人或者自己带来好处或者是造成伤害的话。
1.1.4发展心理学对于说谎概念的解释
发展心理学家对于说谎概念及道德评价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展心理学不断深入地探讨了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与发展有关的3大理论观点——命题理论、原型理论与民俗模型。原型理论通过3个语义成份定义了原型说谎的特征:(1)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成份); (2) 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份); (3) 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份) 。
1.1.5说谎概念的总结
说谎:作为一种不为社会规范所认可的行为,应该是特指有意提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信息、以达到损人或利己目的的反社会行为。
1.2国内外有关儿童说谎动机的研究
1.2.1国外学者对儿童说谎动机的研究
洛克在《教育漫话》(1693)一书中,分析了儿童说谎的原因,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的品质在社会中是参差不齐的,环境极其复杂,说谎行为容易在这样的社会上广为流传,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这就为儿童说谎提供了相应的环境。洛克更加看重社会环境对于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罗素认为儿童之所以撒谎,主要来自于儿童对成人的恐惧心理,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这种恐惧又来自于儿童对受到恐惧刺激的成人的观察。如果儿童从小就没有遭遇成人的恐吓,反而受到贤明和善的对待,那么长大后必定是诚实的。罗素人文,儿童说谎的原因是成人的因素,是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注重与成人教育的因素,认为儿童说谎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在卢梭看来,儿童之所以撒谎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儿童思维想象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另一方面应归咎于成人处置不当,是成人没有意识到这点。卢梭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儿童自己成长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成人的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考虑了儿童说谎的动机。皮亚杰
- 5 -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在儿童的他律道德阶段,只考虑行为的直接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撒谎是行为结果的驱使;在儿童的自律道德阶段,不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而且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撒谎可能是儿童有意蓄谋的行为。皮亚杰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为儿童说谎行为是有顺序的,且遵循这个顺序发展的,儿童从他律道德发展到自律道德。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而说谎的动机可以归可为三大类:(1)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2)夸耀自己和装派头;(3)自我保护。费尔德曼从主观原因考虑,将说谎动机分为三个方面,忽视了可观的环境的因素。
1.2.2国内学者对于说谎动机的研究
在《对幼儿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2008)一文中,提出了观点,该文认为说谎的原因有四点:(1)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认为如果孩子的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用说谎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2)品德不良,一些说谎行为是由学生品德不良引起的;(3)要求过分严格,如果家长、老师对学生要求过分严格,使他们难以达到时,就迫使他们用谎言来对付;(4)不良交往,一些学生与社会无业人员等进行交往后受到不良影响,往往大肆挥霍浪费,其经济来源,就是骗取父母的钱财【2】。考虑了很多因素,包括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己对说谎这一行为的看法,也包含了环境因素,从家长、教师、同伴方面进行了说明,说明了儿童所交往的人群,会影响儿童的说谎行为。 在徐芬等(1999)在《意图明确条件下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一文中,对小学生说谎的动机也作了研究,他们认为,小学儿童对说谎/说真话概念的判断中“事实”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小学儿童在对“谎言”程度进行评定以及对说谎/说真话进行道德评价时,“事实”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交往目的、情景因素也在其中起着相应的作用【3】。考虑到了儿童对事件本身的看法,不同的儿童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
在《小学生说谎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一文中,分析了小学生说谎的动机,并将其分为三个方面:(1)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同伴之间的交往,往往会有相互攀比的行为,小学生也会因此而说谎;(2)为躲避惩罚而说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会有惩罚,学生会为了逃避这些惩罚而做出说谎的行为;(3)无意的模仿,教师、家长、同伴以及社会中的不同人群,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小学生会在无意中习得了说谎的行为【4】。本篇文章中,也从多个方向分析了小学生说谎的动机,包括学生自己的成长,也包括了家长、教师
- 6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